中企猛进!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变天

中企猛进!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变天-有驾
中企猛进!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变天-有驾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自主品牌的日益崛起以及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东南亚市场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拓展海外版图的关键阵地,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在东南亚市场深入布局。整车企业积极在东南亚建厂的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快产业链协同出海,纷纷在东南亚落地,这给东南亚汽车产业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在昔日被称为“日系车后花园”的东南亚市场,中国供应链企业跟随整车企业的脚步在这里逐渐站稳了脚跟,不仅为本国主机厂配套,而且也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突出的价格竞争力,吸引了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目光。

据《日经新闻》报道,在东南亚市场,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正在对其供应链做出前所未有的调整,不仅开始在泰国采购中国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还呼吁当地的一级供应商采购中国零部件厂商生产的产品。此举被认为是日本大型车企首次推动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东南亚为自己配套,这可能将重塑东南亚汽车产业链格局。

产业链协同出海

供应链企业扎根东南亚


图片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印度尼西亚国际车展(GIIAS)上,包括比亚迪、五菱、奇瑞在内的10余家中国车企集中展示了旗下纯电和混合动力车型。其中,比亚迪携旗下子品牌腾势亮相,并正式发布了海鸥车型,进一步丰富了比亚迪在当地的产品矩阵。此外,小鹏汽车、吉利等品牌首次亮相该展会。其中,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印尼成为小鹏汽车在全球首个落地本地化生产的国家,第一辆印尼当地生产的小鹏X9在现场交付给印尼车主。而在前不久举行的曼谷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更是齐齐亮相,在26家大型参展商中占据近一半席位。不仅如此,在车展期间预订量前十品牌中,也有一半是中国品牌。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四大主要市场的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8%以上,占该地区总销量的10%以上。以泰国为例,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近乎零增长至目前的15%以上。其中,比亚迪2025年6月单月销量达到6380辆,首次超越本田,成为继丰田之后泰国车市第二大品牌。在印尼,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占据该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部件企业也跟随整车企业建厂的步伐,加快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其中,泰国是东南亚重要的汽车市场,中国多家整车企业在此布局,如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埃安等。与此同时,长城汽车旗下配套零部件企业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精工汽车等也一同落地泰国。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出台一系列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整车企业一起,零部件企业也享受到政策红利,如关税减免、投资优惠等,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贸易壁垒,促进产业链协同出海。

当前,中国汽车厂商在东南亚地区正在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车企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整车出口模式,而是转向涵盖生产制造、零部件本土化、充电基建、技术研发、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零部件企业的本土化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们与整车企业一起,共同在当地打造健全的产业链生态格局。

价格竞争力强劲

日系车转向中国零部件


图片

在中国品牌通过电动汽车破局、叩开东南亚市场大门的同时,日系车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据彭博社报道,自2019年以来,日系车在马来西亚的销量下滑5%,在印度尼西亚下滑6%,在泰国下滑12%;在新加坡的销量跌幅更大,达到18%。由于销量持续下滑,多家日本车企在东南亚已经开始收缩战线、调整产能。其中,斯巴鲁已于去年年底关闭其位于泰国曼谷的工厂;铃木计划在2025年底前关闭位于泰国罗勇府的工厂,停止在泰国生产燃油轿车和卡车,后续将集中资源在其他地区生产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本田也计划今年停止其泰国大城府工厂的整车生产,相关车辆生产将整合到巴真府工厂。

当前,中国车企通过物美价优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在东南亚市场扩张,给日本车企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它们也开始在东南亚对供应链做出调整,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例如,丰田计划从2028年起在泰国生产新款电动车型。为了降低成本,中国零部件将成为其在东南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据悉,丰田此前向其在泰国的主要供应商——当地大型零部件企业森密集团推荐了中国内饰材料制造商芜湖跃飞新型吸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跃飞新材”)。今年1月,森密集团与跃飞新材在泰国成立合资企业并计划建厂,专门为丰田供应内饰材料。

不仅如此,丰田还呼吁泰国当地的日系零部件企业采购中国企业的产品,包括生产模具的浙江凯华模具以及生产树脂材料的金发科技。通过采用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中国零部件,丰田意在大幅降低成本。据《日经新闻》报道,一位泰国汽车零部件业内人士表示,与日本企业相比,中国零部件厂商的成本要低2~3成,这对于计划推出经济型电动汽车的日本车企来说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一些日系企业可能会面临退出或业务萎缩的困境。泰国森密集团一位高管坦言,中国供应链的价格优势已使部分日系厂商计划改变传统采购渠道。“而且,中国厂商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优势,还有更快的研发速度。”该高管表示。

20世纪60年代初,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进入泰国,开启了日系企业在东南亚汽车领域的布局。此后,大量日系零部件企业跟随车企前往东南亚建厂,如丰田系的电装、爱信精机等,在当地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日系车在泰国汽车市场最高曾占据9成份额,并掌控了8成的产业链价值。近年来,中国车企正通过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向日系车发起猛烈的攻势。据彭博社报道,虽然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目前在泰国仍保持着70%的市场份额,但这一数字在中国车企的攻势下正持续下滑。随着日本车企在当地开始转向中国零部件,以日系企业为主的东南亚汽车供应链迎来重大转折点。

抓住电动化发展机遇

重塑当地产业链格局


图片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进驻东南亚的日系汽车零部件厂商约有2770家,其中泰国约占5成。而泰国工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在泰注册的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20家,占外资比例从2020年的7%增至22%。

近来,中国零部件供应链在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市场动作频频。其中,欣旺达投资超10亿美元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电动汽车锂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内量产,这将是东南亚首座从电芯到电池包全工序的电池工厂;宁波拓普集团于2025年4月宣布拟投资不超过3亿美元在泰国建厂,产能将服务海外客户,重点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登云股份在2025年5月披露,通过子公司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投资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生产气门等核心部件,以应对美国关税压力并拓展东南亚市场。此外,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也已在泰启动本地化生产。

此外,还有不少零部件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当地新建工厂,为整车企业配套。例如,宁德时代位于印尼西爪哇省的一家电池合资工厂前不久破土动工,预计2027年投产。与宁德时代一样,华友钴业、青山控股、洛阳钼业等也已纷纷进入印尼市场。

可以看到,在中国整车企业在东南亚以电动化为核心的带动下,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当地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中国企业从建厂选址到技术标准均按照新能源汽车需求重构体系,这与日本企业仍以传统内燃机业务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丰田在泰国转向中国零部件的重要原因。泰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与10年前日本零部件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不同,如今在泰国新建工厂的技术招标中,中国企业在中控系统、电驱动、轻量化材料等新兴领域的中标率已超过40%。

如同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所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越做越好,产业链也非常强。无论是未来5年还是到2040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趋势是很明确的,因此,中国企业要抓住电动汽车领先的优势,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技术引领者、产业链整合者、生态构建者、市场挑战者的多重身份,将助力中国企业重塑东南亚汽车产业链格局。

文/编辑:万莹 版式:李沛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