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是有点“水逆”啊,这事儿大伙儿都门儿清了吧?
前脚刚在高速上出了那桩让人揪心的事故,三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嘎”了,后脚SU7 Ultra的车主们就“揭竿而起”,嚷嚷着要退车,还想让小米“吐血赔偿”。
你说,这车屁股还没坐热乎,就闹出这么多幺蛾子,小米汽车这是中了什么“蛊”?
咱先掰扯掰扯这碳纤维机盖的事儿。
当初小米可是把这玩意儿“吹”上了天,又是“复刻纽北”,又是“高效导流”、“制动散热”,雷军直播的时候也“挂在嘴边”,说这玩意儿“内部动了大手术”、“能给轮毂降温”。
结果呢?
车主们“扒了皮”一看,嚯,减重才1.3公斤,里面空空如也,鼓风机一吹,纸巾愣是“按兵不动”。
这不就是个“带窟窿的碳纤维面具”吗?
更“抓马”的是,这玩意儿成本也就一万块,敢情卖你四万二,这中间的“油水”,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面对维权,小米给出的方案是换成铝制机盖,再“打赏”2000积分,车主们当然不“买账”了。
这算下来,补偿才占选装费的九牛一毛,而且换机盖还得重新排队三十周往上,这不摆明了“糊弄鬼”吗?
更有甚者,小米的致歉声明里,把问题归咎于“表述不够精准”,敢情是说,不是咱“掺水”,是你们“悟性”不够?
这番说辞,实在是让人“黑人问号脸”。
这事儿要是“搬”到法律层面,可就不是一句“表述不够精准”能“蒙混过关”的了。
如果小米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车主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
之前就有合资品牌因为类似的事儿被判赔偿三倍购车款,这可是个“前车之鉴”,小米可得掂量掂量。
再聊聊那个“排位模式锁马力”的“幺蛾子”。
小米在OTA更新里,给SU7 Ultra加了个新功能,把最大马力从1548匹“咔嚓”到900匹,想“解封”?
成,去指定赛道“跑圈”去。
这“骚操作”,小米可没提前“招呼”一声,车主们立马“炸了庙”,花大价钱买的车,结果是个“残次品”?
特别是那些没赛道资源的“吃瓜群众”,这不等于“花钱买罪受”吗?
这不仅“侵吞”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涉嫌“触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更有法律界人士“放话”,小米单方面通过OTA限制性能,搞不好还会“惹毛”工信部。
讲真,这波操作,和小米之前“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金字招牌”,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兴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毛毛雨”,不碍事儿。
但“铁打”的事实是,小米汽车的销量,已经开始“跳水”了。
根据小米汽车自己“晒”出的数据,四月份交付量环比“扑街”了3.4%,这可是头一遭。
更有媒体“爆料”,小米汽车的销量已经连续三周“一泻千里”。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非同小可”。
依我看,小米这次“栽跟头”,其实是把手机行业的“快节奏试错”模式“移植”到汽车领域,结果“水土不服”了。
汽车这玩意儿,可不是手机,它“牵扯”到人命关天,容错率“约等于零”。
之前那场高速事故,就“暴露”出SU7电子门锁失灵、电池起火等“软肋”,这和小米“标榜”的“安全性”,简直是“南辕北辙”。
当然,这种“技术跃进”和“过度包装”,也不是小米的“独门绝技”。
现在车企为了“抢地盘”,都喜欢这么“玩”。
只不过小米太“扎眼”了,更容易被舆论“盯上”。
但说到底,这种通过OTA擅自限制性能的“伎俩”,还是对制造业规律的“无视”。
小米的“危机”,其实也“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一个“隐忧”,那就是互联网思维和制造业“铁律”之间的“硬碰硬”。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从“流量盛宴”走向“价值深耕”,小米能不能从“流量为王”转向“技术为本”,可能真会“左右”它的“命运”。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咎”于“营销滑铁卢”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对于产品本身的“敬畏之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