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买辆车,这事儿搁在十年前能上新闻头条,如今却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蔚来ET5新款上市的消息刷屏时,我正挤在地铁里刷手机,隔壁穿优衣库的年轻人盯着29.8万的起售价咂嘴,那表情活像被塞了满嘴柠檬。这年头,连电动车都开始玩起"轻奢主义",只是不知道究竟是谁在替谁定义这个"轻"字。
记得去年冬天在充电站遇见位开老款ET5的网约车司机,他摸着方向盘苦笑:"贷款买的,现在每天睁眼欠银行300块。"车顶那颗激光雷达在寒夜里闪着冷光,像极了收割中产的镰刀。新款增加的远空紫车漆确实漂亮,可普通工薪族得攒多少年才能换来这抹紫色?当车企们把23扬声器音响、光瀑氛围灯当卖点时,到底有多少人记得电动车最初的承诺是让出行更普惠?
特斯拉降价时全网欢呼,转头国产新势力们却集体往"高端化"狂奔。极氪007的20.99万起售价像记耳光,抽得人清醒——原来不是电动车贵,是某些品牌非要给你造个"轻奢梦"。朋友在汽车论坛发的帖子很扎心:"月薪两万不敢看30万的车,是我太穷还是这世界太飘?"底下最火的评论是:"醒醒,人家压根没打算卖给你。"那些吹嘘"沉浸式体验"的发布会,本质上和奢侈品柜姐的白眼没区别,都在无声划分着阶级。
最魔幻的是刷到某车评人的金句:"30万不过是轻奢入门款"。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房产中介说"千万豪宅只是改善刚需"。当车企把激光雷达数量变成身份象征,把换电服务包装成阶层特权时,我们是否正在见证出行领域的"内卷式消费升级"?菜场大妈都知道的道理:韭菜割太狠容易绝收,怎么到了汽车圈就成了"高端化必然选择"?
见过凌晨四点的充电站吗?那些跑夜班的滴滴司机蜷在座椅上补觉,车机屏幕还亮着"尊贵车主专享"的推送。某位把Model 3换成ET5的小企业主跟我说实话:"就像穿件名牌外套,谈生意时对方态度真的会不一样。"你看,当交通工具异化成身份道具,所谓的"智能科技"不过是新时代的镀金术。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自动驾驶功能,在真正需要省钱的普通人眼里,可能还不如多50公里续航实在。
不是反对技术进步,只是恶心把进步做成奢侈品的行为。想起老家县城跑的黑猫电动车,八万块的车照样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当北上广的精英们争论要不要选装NOMI机器人时,三四线城市的真实需求可能只是辆能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有位做汽车金融的朋友透露,现在最长分期已经拉到7年,"比房贷还狠,就怕你还不起"。这话听着后背发凉——当买车变成"贷动未来",到底是谁的未来被抵押了?
每次经过蔚来展厅都像参观当代艺术展,光可鉴人的地板上倒映着焦虑的中产面孔。销售顾问说新款增加了CDC动态悬架,要我说最该升级的是某些人的消费观。当年轻人觉得30万的车"也就那样"时,这个社会对金钱的感知已经扭曲到什么程度了?那些号称"为用户着想"的配置升级,仔细琢磨全是利润点。就像把矿泉水装进水晶杯,喝起来难道就更解渴?
朋友圈里提新车的照片总配文"犒赏自己",却没人敢晒贷款合同第12页的违约条款。认识个95后姑娘,每月车贷还完只剩三千生活费,却坚持说"开这车去见客户才有底气"。你看,消费主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人把枷锁当勋章。车企当然有权追求利润,但当他们把普通工薪族也划进目标客户时,是不是该摸摸良心问问:那些咬牙上车的普通人,真的需要花半个月工资选配香氛系统吗?
说到底,我们反对的不是好产品,而是被刻意制造的需求泡沫。当菜价肉价都在涨的时候,动辄三十万的车价配上"轻奢"话术,怎么看都像出荒诞剧。下次再看到那些炫酷的车辆灯光秀,不妨想想:这到底是科技之光,还是消费主义的信号弹?普通人的买车自由,不该是透支未来的权利游戏。毕竟,再智能的车也载不动整个社会的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