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荣(长安汽车董事长)公开呼吁宁德时代降低动力电池价格,这一诉求反映了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车企与电池供应商之间的深层博弈,也揭示了行业在成本压力、技术竞争和供应链话语权上的矛盾。以下从背景、动因、挑战及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动因:车企的生存焦虑与成本压力
电池成本占比过高
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总成本的40%-60%(以主流车型为例),车企利润率被严重挤压。长安等自主品牌在价格战中需保持终端售价竞争力(如15万元以下市场),电池降价直接关乎盈利空间。
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虽从60万元/吨高位回落至10-15万元/吨区间,但电池成本下降未完全传导至车企端,宁德时代等头部厂商仍维持较高毛利率(2023年Q4约22%)。
价格战倒逼供应链压缩成本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内卷加剧,比亚迪“油电同价”、特斯拉频繁调价,车企被迫以价换量。长安深蓝、启源等品牌若无法降低电池成本,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已通过自研电池、引入二供(如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分摊风险,传统车企需加速跟进。
争夺供应链话语权
宁德时代长期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车企担忧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可能丧失议价能力。朱华荣喊话既是施压,也是为后续引入多元供应商或自研电池争取空间。
二、宁德时代的困境:利润保卫与技术护城河
原材料波动与研发投入压力
碳酸锂降价虽降低电池成本,但宁德时代需持续投入新技术(如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CTC一体化),研发费用逐年攀升(2023年超200亿元)。
海外市场拓展(德国工厂、美国合作)面临地缘政治风险,需预留资金应对不确定性。
市场份额与定价权的平衡
宁德时代若对长安大幅降价,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广汽、吉利等跟进要求),导致整体利润率下滑。
为维持技术领先,宁德时代需通过高毛利产品(如高镍三元电池)补贴前沿技术研发,降价空间有限。
车企“去宁化”的威胁
比亚迪自供电池、广汽扶持中创新航、吉利布局极氪能源,二线电池厂商市占率已提升至40%。宁德时代需通过绑定头部客户(特斯拉、宝马)与创新技术巩固地位,而非单纯降价。
三、行业影响:博弈背后的三大趋势
技术路线分化
车企或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LFP),倒逼宁德时代调整产品结构。2024年LFP占比已超70%,但高镍三元仍为高端车型主流选择。
半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技术商业化进程可能加快,成本下探速度决定话语权转移方向。
供应链重塑
车企加速“自研+合资+二供”模式:长安与赣锋锂业合作、长城孵化蜂巢能源,减少对头部电池厂的依赖。
电池厂商向下整合(如宁德时代入股锂矿),车企向上延伸(如蔚来自建电池厂),全产业链竞争加剧。
价格传导机制变化
电池定价模式或从“成本加成”转向“动态联动”,车企与电池厂共担原材料波动风险(如长安与宁德时代签署锂价挂钩协议)。
长期看,电池成本占比有望降至30%以下,但需依赖技术突破(如CTC结构简化车身成本)。
四、风险与挑战
短期矛盾激化
若宁德时代拒绝降价,头部车企可能进一步削减订单,转而扶持二线厂商,导致行业价格战从整车蔓延至电池领域。
电池厂商利润下滑或影响新技术投入,延缓电动化进程。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
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若突破商业化瓶颈,现有锂电产业链价值将面临重构,车企与供应商均需重押技术方向。
地缘政治扰动
欧美对中国电池产业链的限制(如《通胀削减法案》),可能迫使宁德时代让利国内车企以维持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五、未来展望
车企策略:长安等厂商或通过“自研低端电池+外购高端电池”组合降本,同时探索换电、车电分离模式转移成本压力。
宁德时代应对:加快钠电池量产(成本较LFP低30%)、扩大储能业务(毛利率高于动力电池),平衡车企降价诉求。
行业格局:2025-2030年动力电池市场或形成“一超(宁德时代)+多强(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区域龙头(海外厂商)”格局,车企与电池厂从零和博弈转向生态合作。
结语
朱华荣的“降价喊话”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益运营的标志性事件。短期看,车企与电池厂的博弈将持续,但长期竞争终将回归技术突破与协同效率。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如电池材料革新、制造工艺优化)真正降低单位成本,而非单纯压价,才能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共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