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

咱们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十来年,跟身边人聊起买车,十有八九都会说日本车好。

丰田、本田、日产这些牌子,在咱们老百姓心里,那就是“省油、耐用、开不坏”的代名词。

那时候的日本车企,真的是风光无限,靠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在全球市场上赚得是盆满钵满。

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有驾

他们精于成本控制,一辆车从里到外,能自己造的绝不外包,硬是把价格和品质做到了一个让对手很难受的平衡点上。

可谁能想到,新能源这阵大风刮过来,风向全变了。

曾经的优等生,如今却显得步履蹒跚,反倒是老对手德国车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上,开始悄悄地把失去的阵地又一点点夺了回来。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日本车企这手好牌,突然就不灵了呢?

这事儿得从根上说起。

日本车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套近乎完美的“垂直整合”体系。

说白了,就是一辆车的核心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甚至很多小零件,都是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技术不求人,质量全在自己掌控之中,成本也能压到最低。

这套玩法在机械制造为主导的燃油车时代,简直是所向披靡。

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有驾

但当汽车行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时,这个最大的优势,反而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电动车的核心是什么?

是电池、电机、电控,还有越来越重要的智能系统。

日本人最自豪的那一套复杂精密的内燃机技术,一下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就好比你是一位苦练了三十年算盘功夫的账房先生,结果所有人都开始用计算器了,你那一手出神入化的算盘打得再快,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要让他们放弃投入了无数资金和心血建立起来的生产线和供应链,等于是在自己身上割肉,这个决心,他们迟迟下不了。

在犹豫和纠结之中,日本车企,特别是丰田,选择了一条看似更为“高明”也更符合自身技术优势的道路——押宝氢能源。

在他们看来,氢能源车加氢快、续航长,还没有里程焦虑,这才是汽车的终极形态。

丰田为此投入巨资,手握全球一大半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专利,摆出了一副“我掌握了未来”的姿态。

这个理想听起来确实很美好,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技术再先进,也得能落地,能让普通老百姓用得上才行。

你造出了完美的氢能源车,可配套的加氢站在哪儿呢?

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有驾

这个问题在中国市场上显得尤为突出。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个,加上私人充电桩,总量更是接近千万级别,遍布城市乡镇、高速公路服务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的加氢站数量,至今也只有400多座,而且分布极不均匀。

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买一辆氢能源车,可能要开上百公里才能找到一个加氢的地方,这种体验谁能接受?

技术专利再多,不能转化成便利的日常使用,对市场来说就等于零。

再来看看德国人,他们就显得“识时务”多了。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老牌巨头,一开始面对电动化,也有些手足无措,早期推出的“油改电”车型没少被大家批评。

但德国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不固执,发现方向错了,能立刻掉头。

当他们看清楚在中国市场,纯电动路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时,便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进来。

他们的策略非常清晰和务实。

首先,是彻底融入中国市场。

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有驾

大众ID.3刚上市时,车机系统反应慢、功能少,被车主们吐槽得不行。

放在以前,这种“小问题”可能要等下次改款才能解决。

但这次大众反应神速,通过几次软件在线升级,短短几个月就把车机体验提升了好几个档次,销量也跟着水涨船高,稳定在了月销万台的水平。

宝马和奔驰更是直接把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来开发产品。

大屏幕、语音控制、车载娱乐APP,中国人喜欢什么,他们就加什么,续航里程也努力向中国品牌看齐。

这种放下身段、主动迎合市场的态度,和日本车企的坚持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德国车企学会了“借力打力”。

他们放弃了日本那种“什么都要自己做”的传统思维,而是选择与中国顶尖的供应链企业合作。

电池,直接采购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的,既保证了技术领先,又控制了成本。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就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共同开发。

他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资源整合者和品牌管理者,专注于整车的设计、调校和用户体验,而把那些自己不擅长或者成本太高的部分,放心交给更专业的中国伙伴。

日本氢能押宝惨败,德国闷声发财,中国充电桩定江山-有驾

这么一来,不仅新车推出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反观一些日本品牌的电动车,因为坚持自己造电池或者采用非主流的供应商,结果成本下不来,续航表现平平,智能化水平也跟不上趟,外观设计还停留在燃油车的思维里,自然就很难打动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去年一整年,好几个日系品牌所有电动车型加起来的销量,还不如大众ID.系列一个月卖得多,市场的选择已经残酷地说明了一切。

说到底,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竞赛,真正的裁判员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明确的产业政策。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向标。

在这里,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引导,大力推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电动车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当数以百万计的充电桩已经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标配时,实际上就已经为技术路线的选择定下了基调。

消费者买车,最看重的还是方便和实惠。

一个下楼就能充电,一个要满城找加氢站,这道选择题并不难做。

德国车企正是看懂了这一点,顺势而为,将研发、生产和供应链都深度本地化,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懂中国的外国品牌”。

而日本车企则依然沉浸在对氢能未来的美好想象中,还在研究如何让氢能源车的续航再多几十公里,却没看到市场的大门正在对他们缓缓关闭。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但脱离了市场和基础设施的支撑,再尖端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较量中,谁能更好地适应规则、满足用户,谁才能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