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说的是那个咱们都特别熟悉的大众汽车,好像是想通了,准备把自己前几年特别推崇的一个设计给改了。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大众打算把车里那些实体按键,比如调音量的旋钮、开空调的开关,再给装回去。
这消息一出来,好多老司机都拍手叫好,说:“可算整明白了!”但也有人纳闷,这都什么年代了,车里没块大屏幕都不好意思叫智能汽车,大众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是跟不上时代了,还是发现了什么我们没注意到的问题?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说起。
那时候,整个汽车行业都刮起了一股“科技风”,核心思想就是要把车子变得跟智能手机一样。
设计师们觉得,未来的汽车驾驶舱就应该是一尘不染、光洁如镜的,上面除了几块大大的触摸屏,别的什么都不该有。
大众汽车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厂,自然是这股潮流的急先锋。
于是,从他们全力打造的ID系列电动车,到我们家喻户晓的高尔夫,车里面的内饰设计都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些我们闭着眼睛都能操作的物理旋钮和按键,一个个都“下岗”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屏幕上滑动、点击的虚拟按钮。
刚开始,大家确实觉得挺酷的,坐进车里,感觉就像进了宇宙飞船的驾驶舱,科技感直接拉满。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您想啊,开车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安全。
可当您在高速上开着车,眼睛需要时刻盯着路面的时候,想调一下空调温度,或者换一首歌,就变得特别麻烦。
过去,手一伸,摸到那个熟悉的旋鈕,凭感觉拧一下就行了。
现在呢?
您得先低头,看一眼屏幕,找到那个小小的图标,再小心翼翼地点上去,有时候路面一颠,手一抖,就点错了,想开窗户结果打开了天窗。
这几秒钟的分神,在驾驶过程中其实是相当危险的。
而且,触摸屏没有实体反馈,您按下去之后,心里总有点不踏实,不知道到底操作成功了没有,还得再看一眼屏幕确认。
这种体验,跟过去那种“咔哒”一声带来的确定感,差得太远了。
消费者的抱怨声越来越多,大家都在怀念那种简单直接、踏实可靠的物理按键。
大众汽车当然也听到了这些声音,毕竟车是卖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不好,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销量。
于是,大众的技术开发负责人凯·格鲁尼茨就公开表示,公司意识到了过去在全面触控化这条路上走得有点偏,现在正在重新设计内饰,要把这个方向纠正过来。
他们那个新出的ID.2all概念车,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虽然车里还是有大屏幕,但在方向盘和中控台的关键位置,那些我们熟悉的物理按键已经回来了。
大众的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更是把话说明白了,他说,以后大众的所有新车,至少有五个功能——调音量、调座椅加热、调风扇、开空调和危险警示灯——必须使用物理按键。
方向盘上那些容易误触的触摸式按键也要全部换成实体的。
这番表态,基本上就是大众官方承认,之前一刀切地取消物理按键,确实是个“失策”。
其实,咱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在这件事上就显得聪明和务实得多。
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知道。
我们的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它们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并没有完全陷入“唯屏幕论”的误区。
它们很早就明白,人跟机器的交流,方式越多越好,而不是用一种新方式去彻底取代旧方式。
所以您会发现,很多国产新能源车,虽然中控也有一块巨大的屏幕,但它们通常会保留一些最常用、最关键的物理按键。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车企把语音控制功能做得非常出色。
现在您坐进一辆国产车里,很多操作根本不需要动手,直接动动嘴就行了。
“你好,小迪,把空调调到22度”,“小P,我想听周杰伦的歌”,车机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执行。
这种体验,既保证了科技感,又极大地提升了驾驶时的安全性,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大众之前那种非此即彼的思路,就显得有些僵化了。
关于物理按键和触摸屏到底哪个更好,国外也有人做过非常直观的测试。
瑞典有一家汽车杂志,曾经找了十几款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车,让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完成几项最基本的操作,比如打开座椅加热、调高收音机音量等等,然后记录下花费的时间和车辆行驶的距离。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一辆2006年生产的老款沃尔沃,车里全是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驾驶员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所有操作,车子往前开了大概300米。
而一款以全触控为卖点的新款电动车,完成同样的操作,竟然花了将近45秒,车子都开出去1300多米了。
这个数据摆在面前,谁更安全、谁更高效,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所以,大众这次决定回归物理按键,并不是什么“开倒车”,也不是否定科技进步,而是在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之后,对“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真正的科技,应该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安全,而不是给我们增加新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风险。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在炫酷的外表之下,依然保留着对人最基本需求的尊重。
未来的汽车内饰,很可能不会是纯粹的物理按键时代,也不会是冰冷的屏幕世界,而是一个将触摸屏的丰富信息、语音控制的便捷和物理按键的可靠性完美结合起来的智能空间。
大众的这次“纠错”,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