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储殷公开表示自己十年未换车,这一行为引发公众对汽车消费观念的重新审视。在智能化浪潮席卷车市的当下,储殷的观点直指核心:“汽车不是快消品,可靠和确定性才是王道。” 他强调,百年车企的根基在于技术积累而非概念炒作,与其被短期科技配置吸引,不如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
消费群体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年轻一代购车更注重“质价比”,既追求技术先进性,也要求产品可靠性。2025年上海车展数据显示,74.58%的消费者首选自主品牌,其中33.15%看重“配置丰富、科技感强”。但另一面,45%的受访者将安全配置列为购车核心要素。这种看似矛盾的需求,实则是市场成熟的表现:消费者不再盲目追逐单一指标,而是要求技术与实用性的平衡。
新能源车的普及加速了换车节奏。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纯电车型续航已突破1400公里,插混技术覆盖多样化场景。然而,电池安全焦虑取代续航焦虑成为新痛点。新国标要求热失控不起火时间延长至2小时,印证了市场对基础安全的刚性需求。当智能化从“炫技”转向“落地”,车企的竞争焦点回归到系统稳定性与全场景适应能力。
储殷的十年用车经历,恰是传统工业逻辑的缩影。其提及的“敬畏心比激光雷达重要”,本质是对技术应用边界的态度。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虽已进入L2级普及阶段,但用户关注点已从“能否实现”转向“如何安全实现”。斑马线避让、路口变线等复杂场景的决策透明化,成为提升信任的关键。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参数堆砌,而在于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具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结构变化正在重塑产业格局。2025年区域数据显示,北方车市增长显著,东北、西北份额持续扩大。这种“北强南弱”的趋势,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耐用性方面,国产车故障率较2015年下降63%,红旗H9、比亚迪DM-i等车型创造百万公里无大修纪录。从“修车排队”到“全球耐用标杆”,中国制造的蜕变印证了长期主义的技术回报。
站在产业转型节点,储殷的案例提供了反思视角。当车企陷入“智能军备竞赛”时,用户需求正回归本质:一辆车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生命周期内持续满足出行需求,而非上市初期的参数峰值。 换车周期缩短带来的不仅是市场规模扩张,更考验着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资源消耗到回收体系,从技术创新到用户体验,每个环节都需要“稳扎稳打”的定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