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东方元素」,让全球汽车产业乱了阵脚

头图来源 | 网络

作者 | 伍文靓

编辑 | 苏鹏

三年前,全球汽车产业为“缺芯”焦头烂额。三年后,“缺稀土”成了新的生命线。

不同的是,芯片短缺源于疫情冲击与产业资源错配。而这一次,站在产业制高点的是中国,显得风雨飘摇的,反而是一众海外车企。

今年,印度最大汽车制造商马鲁蒂铃木传来坏消息:

由于稀土材料短缺,已将其首款电动汽车e-Vitara半年内的产量目标削减三分之二。

据知情人士透露,若问题持续恶化,马鲁蒂铃木或将被迫停止这款车的生产。而整个印度汽车产业也将因为稀土库存告急,进入“瘫痪倒计时”。

被这场风暴裹挟的并不只是印度。

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车企已因此而遭受重创。

6月6日,日本铃木汽车宣布,因从中国进口的含稀土零部件延迟交付,其本土部分生产线已停运十余天。而美国福特更是在早期5月底就暂停了探险者SUV的生产。

不少欧洲汽车企业及供应商也传出了停线预警。

在火烧眉毛的局势下,各大海外车企高层每天醒来的优先事项只剩两件:一是联名致信政府高层,要求其与中方进行交涉;二是反复拨打供应商电话,摸清存货底数、寻找一切可能的替代方案。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波稀土短缺影响最大的是钕(Nd)、镝(Dy)、铽(Tb)等元素。

其中,钕铁硼是电机中应用最广泛的永磁材料,也是新能源电车心脏跳动的动力来源;镝元素能让电机承受200℃以上的高温;而铽则在高端显示屏中起到关键作用。

更关键的是,过去十余年,全球超过85%的稀土磁体产量来自中国。一旦“出口许可证审核延迟”成为常态,真正的“全球停产倒计时”也将被按下启动键。

稀土,这个原本埋在材料清单深处的名词,由于供不应求,近期在欧美市场的报价已经暴涨了200%以上,折算到生产方面上,一辆车的制造成本可能要上浮数百美元。

为了尽可能减小“缺土”对产线的影响,一些车企甚至走上“曲线救国”之路,将零部件运往中国组装,再重新出口。

这场全球恐慌并不亚于当年的缺芯潮。只是这一次,轮到我们卡住别人的脖子。

事态升级,全球车企停产倒计时

尽管中国4月就对部分稀土物项升级了出口限制,新增将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纳入管制清单,但真正让“稀土危机”走进大众日常视野的,是铃木等车企的停产风波。

6月初,铃木宣布其位于日本静冈县的工厂暂停生产Swift车型,即国内曾销售的“雨燕”。原因很直接——该车所用的高性能电机依赖于中国稀土磁材,而供应链出现了断点。

“过去几年芯片荒时好歹还能临时找供应商兜底,但这次真的没有Plan B,”一名日系车企员工对未来汽车Daily坦言。

有数据调研显示,2021年至2023年,芯片短缺的行情迫使全球车企削减了千万辆汽车的生产计划。

来源:网络

这让全球车企吸取教训,在过去三年间培养出了一套应急采购网络,但稀土的卡脖子问题远比芯片更隐蔽、更难解。

“你很容易找到替代芯片,哪怕一个小螺丝断供都能立马调货,但却找不到能替代钕铁硼的材料。”在他看来,稀土磁材的交期一旦失控对整车项目的牵连非常大。

尽管他所在的公司目前尚未爆发停产事件,但组装计划已经明显趋于保守,“大家都不敢多做一台车,只能边做边等,希望能撑到局势缓和。”

不过,他也对短期内的局势缓和并不乐观,“稀土出口不仅受供应限制,还涉及许可证审批和技术合规,恢复出货的速度可能会远远慢于之前的缺芯潮。在有限的资源下,含稀土的电机核心组件也会优先供应高利润车型。”

这次突如其来的停产潮,让全球市场意识到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

中国不仅是稀土的最大出产国,更是几乎唯一的可持续供应方。哪怕是制造业体系健全的日本,在稀土上同样无后手可用。

铃木的焦虑不止于本土。作为其全球电动化战略的关键阵地,印度本应是铃木的增长引擎。但现在,马鲁蒂铃木已将e-Vitara的近期生产计划从原定的2.65万辆直接腰斩至8200辆,甚至可能面临全线停产的风险。

马鲁蒂铃木算得上是印度市场份额最高的整车厂。而塔塔、马恒达等印度主流车企目前也已宣布稀土库存告急并向政府施压,希望寻求外交层面的缓解之道。

稀土断供的蝴蝶效应,已从亚洲蔓延至全球。

福特芝加哥工厂的探险者产线也在近期因稀土短缺被迫停工一周。除了汽车产品,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项目同样面临延产风险——有券商估计,每台“擎天柱”机器人要消耗超过3.5kg稀土,用量是一台新能源车的1.75倍。

宝马虽声称产线暂未停摆,但承认部分供应商已出现原料断点。博世、采埃孚等头部零部件企业也表示,出口审批流程骤然复杂化,正导致关键组件交付波动。

若局势持续数周不解,包括丰田、本田、大众在内的多家全球主力车企,将不得不对高端与新能源车型的生产计划作出调整,影响范围将远超2021年的“芯片荒”。

不过,这不是某几家车企的孤立危机,而是一次系统性冲击。

稀土出口限制带来的影响,从生产层面迅速传导至全球原材料市场。在供需失衡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作用下,核心稀土元素价格出现了原地起高楼式飙升。

国际大宗商品报价机构阿格斯(Argus)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氧化镝中国离岸价仅为每吨287.5美元,但欧洲市场上报价已攀升至每吨750美元,较4月初暴涨近168%;另一关键材料氧化铽的欧洲到岸价两个月内也几乎翻倍,远高于中国每吨1350美元的出口参考价,达到了2850美元。

外国车如何被中国稀土“卡脖子”

“稀土”在光、电、磁性能方面的特性,在现代科技中不可替代。

如果无法稳定获取稀土元素,整个汽车产业将面临核心零部件“断供”危机——从电机、变速箱、传感器、摄像头、动力转向系统,到交流发电机、扬声器、照明系统、安全气囊,无一不依赖稀土材料。

传统燃油车的燃油喷射系统、尾气净化三元催化器中,广泛使用氧化铈、镧系催化剂;而电动车的电机、电控、电池系统,则深度绑定钕、镝、铽、钐、钴等稀土元素。

尤其是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磁力强度是普通磁铁的10倍以上。而镝则增强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热性。

两者结合打造的电机组件不仅能效比高,体积小,还能影响一辆电动车的续航和动力表现。

不过,这轮稀土出口限制并非一刀切禁运,而是进行了规则升级。比如,引入了“许可证+用途溯源”双重管制模式:

钕、铽、镝等磁体材料必须“一物一码”、“一批一证”,需详细申报最终用途、客户及交易量,且许可证审批周期长达45个工作日,大幅抬高了流通门槛。

来源:网络

问题在于,车企本身并不直接采购稀土金属,而是依赖众多中间零部件供应商。这使得整个链条合规的打通是难上加难。

眼下,中方已向通用、福特、Stellantis等三大车企的部分供应商发放临时许可证,有效期6个月,以应对短期供需失衡。但是否意味着未来放宽,尚无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受限,中国5月稀土出口量仍环比大涨23%,达5864.6吨,创近一年新高。

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一些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始考虑“曲线救国”,将部分零部件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境内,以规避稀土磁体的出口限制——因为新规只管磁体,不管最终成品。

这一操作虽可绕过许可流程,却可能让整套组件的成本飙升约30%。

更激进的企业甚至考虑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直接在境内完成加工与部件装配,从而规避出口限制、降低成本。

本次全球车企的陷入中国稀土断供危机,不少媒体解读的重心放在“中国拥有全球丰富的稀土储量”。

事实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拥有丰富储量。但真正让中国稀土具备“卡全球车企脖子”能力的,是整条提炼环节上的压倒性优势。

自1997年起,中国以国企为主导整顿稀土行业并持续重金投入研发。目前为止,中国的采矿和精炼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工成本更是低至五分之一。

近三十年的稀土精炼发展更是催化了工艺代差——中国涌现上百位稀土方向院士,国外几乎空白。

正因如此,哪怕全球市场在过去十年里从未断过“去中国化”的念头,现实却寸步难行。

美国早在2015年就提出“重建稀土产业链”,甚至立法保障战略资源供应,最后无疾而终;日韩澳等国虽也在推动“南半球稀土联盟”,但短期内难成规模。

当然,海外车企也尝试过从技术手段上规避对中国稀土的严重依赖。

比如,丰田曾在2011年左右研发铁氧体电机做替代,“但这种方案效率太差,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车辆的高续航要求。”上述日系车企员工向未来汽车Daily透露,该方案至今未实现规模化量产。

福特也曾试图切换至无稀土电机,但需重构整个电控架构,甚至报废已有生产线,代价高昂。

结尾

在缺芯危机已远去的当下,稀土困境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又一次集体焦虑的源头。

这不仅是一场供应链危机,更是一面映射出汽车行业历史及未来的镜子:

对中国而言,掌握稀土主导权是数十年产业积淀的结果,也意味着在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中握有关键话语权。

而对于海外车企,产业链的冲击或许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