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强势逆袭国产市场

最近汽车圈炸开了锅,因为日产N7发布时定价11万到15万。这一价格出来,掀起了不小的争议。为什么?有人说“这么便宜的合资纯电?不可能不亏!”还有人直接质疑,“日产是不是疯了?拿B级车卖这个价,自己都不想活了吧?”但更有意思的是,另一边又有不少人说,“国产车还怎么活?合资车终于放弃情怀价了,开始打性价比牌。”这两边吵得热闹,但我今天想问一个问题:这个定价真的那么离谱吗?亏损的可能性到底是有多大?或者说,看似“便宜到吓人”的背后,是不是另有逻辑?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慢慢拆。首先,这个价格确实让人惊讶。日产N7是定位B级车,纯电续航不低,配置还特别能打——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甚至冰箱彩电一应俱全。你随便看国产品牌的类似产品,比如比亚迪汉或者小鹏P7,这价位根本就打不下来。日产却硬生生拉到11万起步,说实话,光从账面来看,确实有点胆大。但价格只是表面,我们得看看日产的整体账目,尤其是新能源这一块的营收结构。

合资车强势逆袭国产市场-有驾

先说销量和营收。目前日产新能源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并不高,远低于比亚迪和蔚来这些国产新势力。也就是说,它的新能源板块还处在“市场抢占”的阶段,量没能撑起来。从新车来看,日产N7这种定价显然是冲着“以价换量”去的。它要的不只是卖车盈利,而是快速扩大用户群,抢占市场份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会选这个价位——这里是市场竞争最激烈、但也是用户最多的区间。再看毛利润,根据业内估算,日产的新能源车单车毛利可能并不高,甚至有可能是负的。但这就意味着它自己亏到不行了吗?未必。

这种低价策略其实挺多见的。咱们拉几个同行来对比一下。比亚迪和特斯拉,虽然看起来销量高、盈利能力强,但它们前期也都经历过亏损阶段。尤其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板块刚起步时,研发投入特别高,毛利率曾经一度被压到很低。为什么?因为新能源车的生产成本高,其中电池技术研发和智能化硬件占了大头。日产N7的低价背后,很可能也是为了拿量,压缩利润空间,甚至承受一定的亏损。相对的,新势力比如蔚来、理想,它们虽然单车售价高,但研发费用和账期压力也不小,毛利率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安全”。日产的情况和这些企业其实有点像,它的新能源板块还在扩展阶段,账面数据看着“吓人”,但这是行业普遍现象。

合资车强势逆袭国产市场-有驾

再看日产自身的战略。这家企业其实一直挺保守,尤其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晚。早些年,它的合资车定价表现得有些“固执”,对市场变化反应慢。这次N7低价出击,很明显是一种战略调整。它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试图抓住市场机会。国产车这几年飞速崛起,市场已经不再给合资品牌那么大的溢价空间了。日产选择低价切入,把新能源车定价拉到国产车区间,目的就是要分这一块蛋糕。它不是单纯地烧钱,而是试图用低价积累用户量,然后逐步提升品牌竞争力。

有人会问,这种战略性亏损是不是太冒险了?确实不算一个“保险玩法”。但从行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进入了拼规模的阶段。用量换品牌,用品牌换长远利润,这是很多车企的打法。日产N7的账面数据看着“危险”,但它背后其实挺有章法。只要它能稳住市场份额,后续通过规模效应和产品升级来提升盈利能力,短期的让利是可以接受的。

合资车强势逆袭国产市场-有驾

最后说回消费者。很多人担心日产这么低价,会不会影响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但也不能完全悲观。国产品牌这几年已经打出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性价比优势,即便合资车定价下探,它们也有底气应对。更何况,竞争带来的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低价的日产N7是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良性刺激。只要国产品牌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力,市场份额还是能稳住。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不正常。日产N7定价低,确实承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它的动作有章法,目的明确。消费者不用太纠结账面数据,而是要关注它下一步怎么走。至于整个行业,竞争的确越来越激烈,但这对市场未必是坏事。毕竟,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买车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