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账期博弈”迎来全行业生态大破局。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明确整车企业需在货物验收后60天内完成支付,并倡导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工信部随即表态支持,称此举将“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广汽、江汽、赛力斯、奇瑞、吉利、比亚迪、理想、蔚来和小米汽车等多家企业迅速响应,分类施策,一场围绕供应链公平性与产业生态重塑的行动全面铺开。
一、中汽协倡议:直击行业痼疾,细化执行标准
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价格战压力传导至供应链,“压价—减配—拖款”的恶性循环屡见不鲜。中小供应商因账期长、回款难,被迫压缩研发投入,甚至以次充好,最终反噬整车质量。为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生态、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汽协此次发布的《倡议》,围绕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合同期限四大环节提出刚性约束:
验收时效化:车企需在收货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避免“卡点拖延”;
账期透明化:最长账期锁定60天,中小企业账款必须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
结算灵活化:单价未达成一致时,按最近合同价80%或开发价50%先行支付,差额后续多退少补;
合作长效化:合同有效期不少于一年,稳定供应商预期。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评价,《倡议》“细化执行要求,推动账期承诺落地”,尤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稳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成长期,供应链韧性不足,车企拖款可能直接导致供应商“无暇创新”,而缩短账期将释放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力,形成“技术反哺产业”的正向循环。
二、车企集体表态:分类施策显诚意,差异化实践见真章
一汽:严格履行“60天付款”承诺,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力构筑更为健康、更具可持续性的汽车产业发展生态。
东风:践行央企责任,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生态。
长安:已全面兑现60天账期的承诺,创新实施“按交付日起算+10日归集支付”方案。
上汽: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并且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北汽: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合理付款行为和恶性竞争,切实保障供应商伙伴合法权益。
广汽:始终坚持“不超过60天供应商账期”的支付原则,至今已严格执行28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责任,维护供应链稳定。
江汽:已全面推进60天账期承诺,加快供应链支付信息化系统建设,减轻供应链资金压力。
赛力斯:增强汽车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确保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尤其重要,呼吁企业应加强自律,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奇瑞:通过创新举措赋能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继续兑现高效支付。
吉利: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比亚迪: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携手上下游伙伴,共同构建比亚迪汽车协作共赢发展生态。
理想:一如既往履行60天以内支付账期的承诺,严格执行货物及时验收、对账结算等标准,确保合作伙伴安心经营、稳健发展。
小米汽车:一如既往履行60天以内账期的承诺,切实保障供应商,增强产业链韧性。
三、产业影响: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赋能”的三大跃迁
供应链稳定性提升:央企与国企的金融工具创新,将帮助中小供应商降低30%以上的融资成本,减少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断供风险;
技术协同加速:民企与供应商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望缩短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周期;
国际竞争力增强:账期规范化后,中国车企可更高效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避免因内耗错失新能源窗口期。
张观评述:以制度创新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从“价格绞杀”到“价值共生”,从“单向压榨”到“双向赋能”,汽车产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中汽协的《倡议》不仅是一份时间表,更是一份产业责任的宣言。当车企主动松绑“账期枷锁”,当中小企业不再为回款焦虑,中国汽车产业方能真正实现“整车强、零部件更强”的良性循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