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汽车圈热闹非凡,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因为“油箱门”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 长城汽车的一纸举报信,质疑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而非高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这场“油箱门”事件,也揭开了插混技术路线的暗战。
传统插混车为了防止燃油蒸汽外泄,普遍采用高压油箱系统,成本比常压油箱高出500-1000元。 而比亚迪却另辟蹊径,通过专利技术让发动机在纯电模式下智能启动,主动烧掉碳罐吸附的油气,从而实现常压油箱的使用。 这种技术方案,虽然合法合规,但也引发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比亚迪秦L配备了65升的超大油箱,比汉兰达等燃油SUV的油箱还大,将综合续航推至2100公里。 业界质疑,这种靠堆油箱容量换续航的做法,算不算技术作弊?
仔细分析数据,我们发现比亚迪官方宣称的亏电油耗2.9L/百公里,与车辆能源标识显示的实际油耗3.8L-3.98L存在差距。 此外,比亚迪采用NEDC工况测试油耗,而行业已改用更严格的WLTC标准。 这些疑点,都引发了外界对比亚迪技术方案的质疑。
比亚迪对此回应称,产品符合国标,检测车辆未达3000公里磨合要求。 其底气源于二十年插混技术积累,用算法取代硬件堆砌。 但业内专家指出,常压油箱方案依赖频繁启动发动机,长期停放仍存排放风险。
这场“油箱门”事件,实际上是插混技术路线的终局之战。 比亚迪DM5.0已支持150kW快充,纯电续航将突破200公里,直插增程式混动的腹地。 当秦L以9.98万起售价杀入市场,理想L6等24万级车型被迫迎战。 这场油箱尺寸与油耗数据的博弈,实则是混动技术路线的终局之战。
#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