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府国际赛道薄雾未散,沥青表面还带着凉意。赛道内的引擎声此起彼伏,但真正抓人眼球的,并不只是那辆贴满拉花的赛车,而是它身旁一座嵌在P房群里的新建筑:一侧混凝土墙斜斜切割视线,LED灯带环绕,宛如停靠在地上的一只“赛博飞船”。空气里混着汽油味和新装修的清新——成都领克MEC,就这样静静待在看台脚下。倘若你是个外行,大概会好奇,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一座体验中心能引得车迷和工程师都聚在一起?
“Code39”,第39个P房。对于职业赛车人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梗。P房的数量通常是个死数,少一个大家都要抢库位;多一个?那必定是有备而来。这个“多出来”的空间,确实不同凡响。不只是定位为西南车迷的新据点,更像是领克对中国汽车运动文化,打出的一张长期主义底牌。
翻看资料和几张图纸,领克MEC在成都的落地,并不是拍脑门一拍、临时起意。五年前,那家上了年纪的宁波MEC刚盖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吐槽这只是年轻品牌套路之一。毕竟,在国内,运动化汽车中心的寿命往往比一台运动版车型的改款周期还短。五年过去,见惯了某些品牌一夜爆火又悄然收场,领克把第二座MEC落到天府国际赛道,无声胜有声。这种对汽车运动重资产的押注,在中国真不多见,背后的思路也颇值得盘一盘。
首先,赛道资源本就稀缺,成都MEC直接连通城市道路与国际赛道,本地车迷下班就能拎着头盔直奔P房——这种便利,花钱也买不来。宁波MEC主攻长三角,这次西南战略布局,则明显拉开了覆盖面。领克试图做的,不仅是建筑地标、品牌展厅,更像是编织一张可触可感的社区网络,为中国的爱车人留下归属感的坐标。
再讲讲体验中心的功能分区。别看外面一副冷面“都市美学”,内里其实很“烟火”——一层赛道入口是改装迷的天堂,二楼观赛平台社交属性拉满,三楼甚至整合了儿童区,顺带把新一代潜在用户绑上赛车这艘贼船;最幽默的是四楼的模拟仓和VIP区,既给专业玩家留地盘,也为金主爸爸准备了一把“电子方向盘的王座”。
回顾下领克在国际赛事上的战绩,数据确实够硬:六年七冠。多数人理解为企业的荣耀或者营销谈资,可车队能进能退,技术能快能慢,这一串荣誉数字终归是层流光溢彩,光芒过后呢?汽车运动文化的土壤,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次场上“带节奏”,更需要为普通人打开进入门槛。
成都MEC开业那些天,活动设计倒颇有意思。你说团建,其实更像江湖人见面;你说线下车展,却把中国首款量产跑车“美人豹”请来晒太阳,一代人的青春旧梦和千禧年土味并存;再到集结333台性能车游街巡游,车迷和车主一齐“摆摊”,这场面在几年前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或许有人会觉得这都是噱头,但在中国,把看似高冷的赛车,做成能亲手摸、低成本体验的民间乐趣,本身就不是个小工程。更何况,组织TCR世界巡回赛韩国站的同步观赛,算是花小钱办大事——让这个小圈子的人,哪怕一时擅长刷微博,也能偶尔为中国赛车呐喊几声。
有趣的是,领克并不掩饰自己在做“社区普及”这件事。把“国际荣誉”转化成“本地归属感”,难度不亚于让一台量产车上纽北创纪录。背后既有战略考量,也免不了现实无奈。毕竟,体育竞技有输赢,可文化认同得靠点点滴滴经营。
至于Code39的未来,一切都还未可知。汽车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土壤其实尴尬——有人觉得矫情,有人真心热爱。体验中心经营得久了,能不能让更多人不用掏空钱包,也能摸到极速文化的边角?还是会在商业周期和资本账本里灰飞烟灭?旁观者清,局中人自有算盘。至于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无论是统计圈速,还是拍照打卡,抑或只是租台模拟器挥汗畅快一把,总归比坐在小区停车场和保安唠嗑来得有趣。
当然,搞体育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热闹容易,长久难。金字招牌容易拿,擦亮它的工夫最考验人。领克从宁波到成都,连通赛道与城市,用自黑的语气说,这也是喊了那么多年“用户思维”之后,为用户真正留出了空间。厂家的算盘和车迷的小算盘,一时半会恐怕也难完美对齐。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把速度和激情关进玻璃展厅里当摆设。
作为曾经常年泡在赛道和实验室的人,也习惯了扮演“冰冷的理性分析仪”。可每逢看到一座新的赛道点亮,一群“赌博式改装”的年轻人不问输赢,纯粹享受引擎咆哮的快感,总会稍有触动。想起自己那台被拆过三次的试验车,和曾经在P房里泡到凌晨的无聊夜晚——技术和数据很冰冷,可人的热情确实能点亮很多灰色地带。
一座新的汽车运动地标能否成为城市文化风景?领克的“西南落子”是长远铺路,还是短线套利?汽车运动在中国,是会变成下一个“全民健身”,还是最终只剩下朋友圈打卡的潮流皮囊?如果你有赛道梦,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真的去MEC喝一杯,刷一把模拟器,然后开着自己的车跑一圈,和世界冠军的车在同一条赛道上捡瓶盖?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但这不妨碍你和我,继续在各自的生活里,为属于中国的汽车文化,添一把“油门”。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