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跟朋友吃饭,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某4S店居然还让黄牛给代办上牌,收费比官方高出三四千。我心想,这事儿得改改了。
真的。公安部这招挺狠的。11月开始,新车上牌搞全程网办,就靠一个手机App——交管12123。据说,选牌、缴税、验车一口气走完,半小时解决,纸质文件直接作废。听起来挺激进,我当时还没完全信,怎么可能?然后我又细扒了下,厂家那边验车环节也自动对接了,没地方给黄牛钻空子了。
以前呢,买辆新车还得跑车管所,办个上牌耗时至少一天,有时候还得跨区挂靠,黄牛就趁这空隙拿大价。厂家的信息系统又没跟路政联网,车主只能被动交差价。说白了,黄牛赚的就是这个路费和时间差的钱。要是把流程一简到底,靠啥挣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其实一线销售也说过,这政策推出来前,黄牛多的时候,合同上明明白白写了客户自行上牌,结果车子一出厂,黄牛已经按步骤串好了线索。卖车送上牌的服务被变相收费,普普通通买个车,成本就上来了。销售那边嫌麻烦,有时候还得安抚客户情绪,您这车牌咱公司不能直接上,要自己跑……你想想,消费者买车已经够痛苦了,还得跑一趟车管所,挑战限号排队大军。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刚说得这事儿挺绝槽的,但我又得小跑题一下。数据对接看起来万能,可这背后车企和交管部门要互通信息,哪有那么容易?毕竟供应链里信息流的梳理,需要一步步复杂验证。像备料缺了没?系统后端调通没?风险管控怎么做?业界朋友透露说,前期测试阶段系统死机、信息错误小毛病发挥得挺6。说白了,技术执行境况跟普通人懂的上网买酒,支付成功后才发现库存没货有的一拼。有这种情况,黄牛反而偶尔还能有点活路,利用系统漏洞抢时间差订单。
这场变革确实砍掉了灰色链条,但也逼着车企的研发和供应链部门喊疼。车管所上牌变网办,流程简洁透明,可谁能保证这样真的不会引发新的数据舞弊或者车源倒买倒卖?毕竟,信息流变快了,节奏一快,厂商供应链里那些曾经悄悄补货的操作还能不能继续?这就挺有意思的。
我心里还有个估算,网办节省的时间,大概在4-6小时之间(算上排队、排期、材料准备),这时间一算,按城市平均工资时薪,差不多省下100-200元的时间成本。别小看这钱,有多少人光排队上牌就烦得不行。卖车的朋友感叹:牌照不再是又一个 ‘买车附赠项目’,现在成了消费者自主权的象征。
但你说,在线上完成这些流程,车主真就敢完全信任网办?有车主跟我吐槽:数据多了,信息安全让人担心,哪天系统出问题,我车牌被错发或者丢失怎么办?信息平台靠谱不靠谱,依旧是个悬念。毕竟电子证照意味这更多的黑客和系统风险。
我还没说另一件事。厂家那预查验环节,是这变革的核心。以往,车辆出厂后,还得做一遍检测确认。这次数字化之后,厂家实时上传车辆信息,交管系统自动抓取,一致确认。结果车主直接坐等快递邮寄牌照,连去车管所拎身份证的权利都没了。说起邮寄,我还得自嘲一句:我以前上牌,跑了半天,还得掏3百打点‘黄牛下线’,如今自己动动手指,真成了‘按键侠’。
对了,这招是不是直接扼杀了某些传统车管所代办的生意?有人在群里说:代办服务会转型向车辆后市场倾斜,做保养维修、保险理赔的交叉服务。这倒不一定,有没有可能形成新的线上抢单模式?(估计我猜错了,样本太少)
咱们最后聊聊,车主到底会不会享受到这改革的红利?毕竟,操作时效虽好,政策推广速度和群众适应能力差别很大。一线城市里的人,能享受半小时拿牌快感。但偏远地区呢?网络不畅,信息延迟,那牌照发放心态会怎么样?别光说线上便捷,这种技术驱动,一旦断网,车主咋办?
说实话,我还挺好奇,这两个月过渡期里,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系统瘫痪?毕竟每个环节都要精准无误,才不白费公安部的好大一番心思。等车主们真的躺赢拿到牌照,或许他们会突然觉得,这无形的便利,比起过去跑腿折腾,值不值?这就得你们来答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