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的气味还没散去,五菱Logo和名爵盾形标,悄无声息地并排挂上了雅加达的一栋商厦。地砖擦得锃亮,台阶上隐约还能闻到当天的雨水和刚切下来的气球丝带。这不是国内的“汽车城”,也不是4S店那些被锅炉水熏过的茶几角落。门外有人围观,有人掏手机拍照,有本地媒体小哥贴着玻璃往里探,或许在想,“这两个中国牌子凑一块,玩什么新花样?”
如果你此时站在体验中心门口,会怎么选?左边是低调朴素、空间一拉开能倒一车山药的“人民神车五菱”,右边是挂着运动小狮子、油门踩到底至少能榨点青春回忆的“名爵”。试想一下,假如你就是当地工薪族,家里刚添了娃,工资卡里还有点余粮——会选五菱,还是冒点险,带回一辆名爵?又或者只是进去蹭个空调,等着拍抖音——这就已经达到了体验中心的一半功能。
我们先把视线拉到高处,扫一眼事件全貌。上汽集团官宣,五菱、名爵双品牌联名体验中心在印尼雅加达正式开业。运营是川派资本与印尼本土企业合资搞起来的。不是传统的出口贸易,也不是老一套的单品牌4S店,这是两面一体的“综艺联排”模式。车是要卖的,品牌和情怀也要混个脸熟,外加让印尼本地的销售商吃口“大锅饭”。
这事真不是单纯地给中国车贴标签出国兜售。要说卖车,中国企业早就不是第一次敲开东南亚大门。关键在于,五菱早在2017年就“移民”印尼,在当地造厂,调配了最适合本地路况和剁手党胃口的MPV。名爵虽然英伦血统本土早被新茶饮收购,但接口的是另一个用户层:年轻、要脸、喜欢“运动气质”的白领。这回“联名”开大店,把两个品牌的生态圏直接塞到了一起。什么叫主打“综合减压体验”,这就算见识了。
看惯了国内市场价格战横飞,新能源下场,燃油车清仓甩卖,“五菱之光当小货拉”,消费者基本练成了心理防线比钢板都厚。“多快好省——但别来烦我”,可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封神口号。而在印尼,故事完全不同。东南亚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人口2.7亿,年轻人多,钱包厚度平均偏薄,对国产车的性价比容忍度高。更关键,日系车几十年洗脑,如今已进入“别打扰我的稳定感”阶段。然而,“稳定”之外,他们也需要点新东西——五菱,又“便宜”又“新鲜”;名爵,不是纯粹的便宜货,还能装点点调性,这在市场营销套路上已经跑赢一大截。
换个角度思考:国产车出海,是不是仅仅靠着“价格屠夫”的名号?未必。印尼本地人买丰田、买本田,是信仰稳定性。但五菱跨国后,有配置、有空间、有售后,还比日本车便宜,这其实击中了“次优理性选择”——哪怕不是最顶配,至少不吃大亏。
“联名”又多一层意义:省钱。开两家店成本太高,拉一块儿搞,既能资源互补,又能给用户造成“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的错觉。五菱补名爵的“青春短板”,名爵填五菱的“调性真空”。至于体不体验,还不是重要,关键是顾客就在门口排队看热闹。
这里必须说句“黑心自嘲”——国内卷利润都快卷成“莫须有”,出海倒是主打体验、品牌、文化什么都有,好像地产行业没房卖了,还能靠物业搞搞“城市更新”财路。你说聪明吧,也是现实所逼。毕竟国内消费者已经对降价麻木得像喝自来水一样,车企在海外还能割点韭菜,用点心思合伙开店“争口气”,也算没白加班。
当然,别以为联名体验中心真的能一夜之间逆转“便宜货+质量差”的刻板印象。即使体验感上去了,销量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印尼不是“土豪专属”,而是“精打细算型社会”,真的让五菱、名爵涨价,估计销量也就“喜提行业平均水平”。
专业说法总结一句:联名模式现在看很新颖,多少有点“社交属性”加“文化扒皮”。但本质上,车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落地、消费者能不能长期买单,才是这个项目能否持续的“活体证据”。
再冷静一点,有个细节值得留意:五菱在印尼卖得好,是因为本地工厂、本地售后、本地营销,始终和印尼主流审美绑定在一起。一旦“本地化”链条断裂,这种拼图就会散架。另一方面,名爵在国际市场身份有点两难:既不像五菱那么接地气,也不像丰田那么有基础。两者真要打“组合拳”,就得看谁能撑得久,谁能适应市场。
最后,不妨抛几个不那么好回答的问题:你认为“联名体验中心”能百分百洗白国产车的全球印象吗?中国车企海外开体验店,是明智布局还是海外市场的无奈自救?五菱和名爵这对CP,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临时抱团过冬”?如果你是当地消费者,只会为哪个牌子买单?
我的直觉是,国产车出海联名,只是中国造车故事的序章,卖体验、建品牌矩阵未必能一蹴而就。毕竟凡事还得回归车本身和真金白银的市场。品牌概念做得再漂亮,消费者埋单才是王道。至于联名体验中心是“海外圈粉”还是“面子工程”,咱们不妨过几年再说。人车江湖一场戏,刚开场,戏份怎么变——得看下一个数据出炉时,谁还在咖啡馆里啃着印尼盐酥鸡数车钥匙。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