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汽车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方案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提出2025年汽车销量突破32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近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等核心目标,并围绕技术创新、消费刺激、生态重构等维度部署15项具体举措,为行业转型与增长指明方向。
消费端:政策组合拳激活内需潜力
方案将扩大国内消费作为核心抓手,打出“电动化+智能化+场景化”组合拳。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城市增至25个,新增推广新能源公交、物流车超7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同步推进,解决乡村地区“充电难”痛点。以山东某试点县为例,其通过“县乡全覆盖”充电网络建设,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验证了政策下沉的有效性。
消费场景创新同样亮眼。方案首次将汽车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纳入政策支持范围,鼓励企业开发定制化车型。例如,一汽奥迪针对高端用户推出“私人订制”服务,结合智能座舱与个性化设计,使单车附加值提升30%。此外,二手车流通便利化措施(如“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与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叠加,进一步释放存量市场潜力。
供给端:技术创新重构产业竞争力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与逆全球化挑战,方案将技术创新列为破局关键。汽车芯片、固态电池、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被纳入重大科技项目清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加速落地。例如,比亚迪与地平线联合研发的征程6芯片,算力达560TOPS,已搭载于多款车型,实现自动驾驶性能跃升。
智能化转型成为供给升级的主引擎。方案明确推进L3级自动驾驶车型准入,支持“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扩展至50个,并鼓励车企与通信、交通企业共建数据生态。上海嘉定区已建成全国首个“全息感知路网”,通过5G+北斗高精度定位,使自动驾驶事故率降低60%。与此同时,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计划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广汽埃安智能工厂通过AI排产系统,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5天。
生态端:全链条协同筑牢安全底线
方案首次提出“产业链安全监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动态跟踪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供应风险。针对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波动,平台已预警并协调解决32起断供风险事件。此外,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机制催生协同创新成果,如宁德时代与东风汽车联合研发的“光储充放”一体站,实现充电桩与光伏、储能系统联动,单站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0吨。
国际竞争秩序规范亦被纳入重点。方案要求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打击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行为。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因违规宣传续航里程被顶格处罚后,行业虚假宣传投诉量环比下降75%,市场环境显著净化。
未来展望:从规模增长到价值跃迁
方案不仅设定量化目标,更勾勒出产业升级路径: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L2级辅助驾驶新车占比超80%,智能座舱搭载率跨越90%大关。随着“数据要素×汽车产业”行动启动,车企正从硬件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例如,吉利汽车通过用户数据平台,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客户留存率提高18个百分点。
在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产业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矛、以生态协同为盾,在全球化竞争中开辟新赛道。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所言:“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稳增长,更在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奠定规则与范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