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车最近热度居高不下。说它一路顺风顺水吧,那桩子事故视频还在网上挂着,挥之不去;但说它滞销吧,上礼拜交了七千多辆,放眼新势力,也就比理想和零跑稍逊一筹,这数据,搁谁都得咂摸出点滋味儿来。
这事儿着实耐人寻味,一边是事故带来的安全疑虑,挥之不去;另一边是订单如潮,提车嗷嗷待哺。标准版要等一年,Pro版也得十个月开外,Max版也差不离,唯独Ultra版略胜一筹。这透露出啥风向?莫不是大家对小米汽车的期许,远胜于对那些负面新闻的挂怀?
为啥会形成这种局面?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结为“米粉信仰加持”时,是否忽略了其他的潜藏因素?
不妨先瞅瞅这几个版本的销售境况。Ultra版销量垫底,这倒不稀奇,毕竟价格高企,而且产能也捉襟见肘。但其他三个版本,销量咬得很紧,都在两千多台上下浮动。这又说明了啥?说明消费者对小米SU7的定位心里有数,并非一窝蜂地扎堆顶配,而是量体裁衣,各取所需。
再聊聊这漫长的等待周期。这等待时长,简直匪夷所思。一年呐,现如今一年能发生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昭示着小米的产能,确实力不从心。产能告急,一方面是供应链承压,另一方面也是生产线负重。小米终归是新来乍到,在这方面,自然难以与那些老牌劲旅比肩。
有人言之凿凿,小米SU7的成功,归功于精妙的营销策略。这话不假,小米的营销确实玩得溜,雷军亲自站台,话题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把小米SU7的热度推上了云端。但单凭营销,就能让消费者甘之如饴地苦等一年?恐怕没那么简单粗暴。
依我看来,更关键的是,小米SU7精准狙击了消费者的痒点。现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质化已成顽疾。你有的,我也有;你配置的,我也配置了。消费者早就见怪不怪了。而小米SU7,在设计语言上,在智能化程度上,都做出了一些独树一帜的尝试。例如它的自动驾驶系统,例如它的智能座舱,都给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
诚然,小米SU7也面临着不少龃龉。产能瓶颈,品控隐患,售后服务短板,这些都是它亟待攻克的难关。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再精彩的营销,也难逃时间的淘洗。
与惯常的认知相悖的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诉求,日趋严苛。他们不仅要动力澎湃,续航给力,还要智能化傍身,还要设计感在线。他们不仅要购入一辆代步工具,更要拥抱一种生活格调。小米SU7能否满足他们的期许,这才是决定它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砝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小米SU7事故频现,却还能卖得风生水起?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米粉的倾情力挺,更是因为小米SU7在某些维度上,确实实现了破局突围。但领先并非完美,小米任重道远。
思及此处,倏忽觉得,小米SU7这事儿,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态底色,也映照出中国消费者的心路历程。大家既渴求革新,又顾虑风险;既追逐性价比,又看重品牌溢价。这复杂的心境,恰恰是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