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 通讯员 胡跃庭
低速行驶、违法停车和疲劳驾驶一直是高速公路上的“三大地雷”,特别是疲劳驾驶,久治难愈。
不同于其它交通违法行为,疲劳驾驶通常情况下难以及时发现和预防,驾驶员自我控制和调节最为重要。
因疲劳驾驶引发的重特大事故教训深刻,发生的事故大多是货车,时间集中在夜间,尤其是夏季后半夜。
据统计,18点至次日6点,是亡人事故的高发时间段,占亡人事故总量60%左右,其中发生在后半夜(22点至次日5点)尤为集中,占亡人事故总量的40%以上,而亡人事故中涉及疲劳驾驶的占总量60%以上。
近日,杭州高速交警支队在桐庐服务区举行夏季百日防疲劳攻坚战,这是夏季交通安全防控“百日行动”的核心和关键。
“在高速公路上,夜间开车困了累了,只有休息才是最好的防疲劳驾驶办法!”杭州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支队长闫春雷表示。
早在2019年,杭州高速交警就在辖区开辟全免费“麻雀式防疲劳停车区”,在创新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利用“声光电”全方位建设防疲劳干预圈。
在主要收费站入口增设高空激光灯,在事故高发路段,完善由高空激光灯、电子情报板、护栏反光膜、LED灯带、太阳能爆闪灯、提醒牌、警喇叭、定向喇叭等组合的立体防疲劳提醒带。
通过短暂刺激,夜间行车的驾驶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清醒,确保将车辆安全驾驶到服务区或停车区休息。
常年往返上海和江西的货车司机曹师傅深有体会:“几公里外就看到激光线在上空跳动,这些绿色的激光线角度一直在变化,晚上特别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加上路段上带有爆闪和喇叭,提神效果好。”
为了加强对疲劳驾驶的管理,杭州高速交警利用数据归纳出了辖区内的疲劳高发路段、时段,通过后台视频巡查提升对存在疲劳驾驶隐患车辆的主动发现能力,当看到车辆出现‘S’型行驶、尾灯不亮、违停、低速情况,提前有所预警,主动进行干预。
“百日行动期间,我们除了突出路面责任勤务,警力向路面倾斜、向夜间倾斜,强化夜间疲劳驾驶行为整治外,还同步强化线上指挥勤务,提高视频巡查密度和监测系统,提升警情发现处置能力。最核心的,还是做数据的集成和治理。”杭州高速交警支队负责人表示。
7月7日凌晨0时25分许,杭州高速交警在长深高速千岛湖方向2384公里附近,发现一辆大货车走“S”型在三个车道间不停切换,后方巡逻民警立即用警报进行提醒,但驾驶员似乎毫无反应,指挥中心立即电话提醒干预,该车开始恢复正常行驶,也注意到了后方的警报声,车辆最终引导至乾谭出口休息。
依托于公安数字化改革,杭州高速交警积极构建“大脑+手脚”勤务机制改革。自去年改革以来,警情主动发现率由最初的10%上升到54%,一旦出现异常事件预警,马上发挥“大脑”对“手脚”的作战指挥,实行多维度“空地打击”。
7月以来,杭州高速交警开展清雷行动,查处、驱赶各类违法停车和低速行驶等异常行为2000余起。
在对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后,杭州高速交警在辖区交通安全说理说法点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宣教,落实罚教闭环。每周,专人前往辖区重点企业和点位开展走访宣教。
杭州高速交警支队金雄强说:“通过数据汇总和集成,我们组建易疲劳驾驶人群数据库,辖区建立24个交治工作微信群,对587家建档企业,2124名驾驶员、安全员开展定向宣传,公布夏季管理政策措施,督促企业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驾驶人自觉安全文明行车,在管理上抓住源头,落实易疲劳驾驶群体‘我要休息’工作。”
“我要休息”还表现在有场地可以充足休息,除了在辖区内的收费站外广场设置了多个“防疲劳临时停车区”,杭州高速交警还主动多维拓展停车资源。
百日行动期间,辖区将新增119个大车停车位、47个小车停车位,持续整合服务区停车资源,尽可能扩大货车停车区域,通过增加服务区安保力量,实时掌握服务区内停车情况,落实清场换停,提高车位利用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