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越南同事小陈兴奋地给我看他的新坐骑——一辆包上牌6300万越南盾(约1.9万人民币)的日本摩托车。
他说这家店早上刚开门就卖出十几辆,停车场里清一色都是本田、雅马哈的崭新踏板车。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越南街头的场景:那时候满大街跑的还是中国品牌摩托,现在却被日本车重新夺回市场。
随手查了下行情,像本田Vision这种畅销踏板车在越南卖3500万盾(约1万人民币),而同款车在国内可能要2万块;雅马哈FZ16这类中端车型价格约合1.8万人民币,而高端车型R15甚至要4.5万人民币。
看着小陈摩挲着新车座垫的样子,我既感慨又心酸。
日本摩托在越南的逆袭,狠狠给我们上了一课——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最便宜,而是最放心。
当年中国摩托靠着价格战把日本车打得节节败退,800美元的中国车硬生生把2100美元的日本车挤出市场。
可如今呢?
越南人宁可多花两三倍价钱买日本车,也不愿碰中国制造的摩托。
这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为降价偷工减料的刹车片、骑三个月就生锈的排气管、永远打不通的售后电话,让“中国制造”成了劣质代名词。
反观日本品牌,从河内到胡志明的每条街道都有授权维修点,连换个轮胎都能享受标准化服务。
当中国车企还在用“1公斤4美元”的废铁价厮杀时,日本企业早把摩托做成了身份象征——就像小陈说的:“骑本田去相亲,成功率都比骑杂牌车高30%。”
这场持续20年的摩托大战告诉我们,市场从来不会辜负认真做事的人。
从家电到手机,从汽车到摩托,中国制造正在撕掉“便宜货”的标签。
但越南摩托市场的教训依然警钟长鸣:比价格战更重要的是守住质量底线;比短期利润更珍贵的是消费者信任。
如果你也认同好产品值得用心经营,请点亮右下角的小红心,在评论区聊聊你见过的“逆袭故事”——点赞过千,下期带大家深扒日本摩托在越南售后服务体系,看人家是怎么把生意做成信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