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避战定价局:小米YU7为何不敢硬刚ModelY?

"30万定价对标ModelY?雷军这次为何突然踩下刹车?"当小米YU7发布会前7小时突然宣布暂不公布售价,整个汽车圈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这场精心策划的"价格哑谜"背后,藏着小米造车路上最危险的博弈。

雷军避战定价局:小米YU7为何不敢硬刚ModelY?-有驾

参数亮眼却不敢亮价

翻开配置表,小米YU7确实有叫板ModelY的底气:4990mm的车长比ModelY长出近200mm,3000mm轴距创造更宽敞空间,760公里续航超越ModelY长续航版,四秒出头的零百加速更是性能宣言。全系标配的巨屏+HUD抬显,直接把科技感拉满。

但参数表的华丽掩盖不了定价的尴尬。雷军那句"19万9不可能"的断然否定,恰恰暴露了定价困境。30万区间要直面ModelY这个月销5万+的怪物,还要应对问界M7、理想L7等国产劲敌的围剿。更棘手的是,SU7前期因交付问题积累的信任危机,让YU7的定价成了走钢丝般的危险游戏。

雷军避战定价局:小米YU7为何不敢硬刚ModelY?-有驾

成本账本里的生死线

深入拆解YU7的BOM成本,就能理解雷军的犹豫。行业数据显示,同级电动SUV的电池成本约8-10万元,800V高压平台增加1.5万元成本,CDC电磁悬架等配置又吃掉2万元预算。加上小米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投入,单台物料成本已逼近25万。

雷军避战定价局:小米YU7为何不敢硬刚ModelY?-有驾

这还没算上小米汽车的特殊成本:新建工厂的折旧摊销、前期研发的均摊、渠道建设的投入。某券商测算,YU7年销需达8万辆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这个数字恰是ModelY当前月销的1.6倍。当成本红线撞上市场预期,雷军选择"延迟亮牌"实属无奈。

黄牛狂欢暴露深层焦虑

二手平台上猖獗的"代抢服务",揭开了更残酷的现实。黄牛敢标价万元兜售虚构的"优先购买权",正说明市场对小米汽车仍存投机心态。这种非理性追捧像把双刃剑——SU7盲订5万台的盛况背后,是后续交付延期引发的口碑反噬。

雷军比谁都清楚,YU7再也经不起SU7式的"过热-延迟-吐槽"循环。当自有的F1工厂还在为SU7的产能挣扎,月产2万辆已近极限时,贸然开启YU7预订无异于制造新的交付黑洞。暂缓定价看似保守,实则是给产能爬坡争取喘息之机。

造车新军最难的不是开局时的掌声,而是穿越周期时的定力。雷军用这场"不完整的发布会"告诉市场:小米汽车正在学习最重要的课程——在狂热中保持清醒,在期待中守住节奏。毕竟真正的豪华,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个承诺都如期而至的底气。当7月售价揭晓时,我们终将知道这场定价博弈是谨慎还是怯懦。但至少此刻,这个刹车踩得及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