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享境以13.28万-15.58万元的预售价冲击15万级市场,试图通过“越级智能”重振品牌声量。然而,消费者对宝骏的认知仍停留在“廉价”与“乡土气质”,其品牌力难以支撑高端定位。
例如,比亚迪秦PLUS、吉利银河L6等同价位竞品,凭借技术背书与用户忠诚度牢牢占据市场,而宝骏在高端市场的号召力几乎为零。网友直言:“车是好车,但宝骏的品牌配不上这个价格”。
混乱的产品线
宝骏近年来的产品线呈现严重的定位混乱。从微型车KiWi EV、玩具属性的悦也系列,到试图主流化的云海、云朵,产品间缺乏统一逻辑,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模糊。
但这些车型缺乏统一的品牌基因,更像是对市场热点的仓促反应。宝骏云朵与五菱缤果定位重叠,星光S与享境价格区间相近,导致内部竞争加剧。
这种散弹打鸟策略不仅未能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反而让消费者对宝骏的认知愈发模糊。
例如,悦也系列主打“潮流玩具”,却因实用性不足沦为小众;云海与五菱星光S定位重叠,暴露了宝骏与五菱的内耗问题。
这种“什么火就造什么”的短视策略,既未形成技术护城河,也未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最终陷入“无爆款、无口碑”的恶性循环。
宣传泡沫与落地落差
宝骏享境标榜的“灵眸智驾进阶版”宣称实现“无图城市领航”等高端功能,但实际表现堪忧。用户试驾反馈显示,其智驾系统在红绿灯识别、复杂路口避让等场景中漏洞频出,甚至出现“直接撞向公交车”的险情。
这与宝骏过往的技术“翻车”历史一脉相承——此前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常被诟病为“广告牌识别成车”“刹车系统故障”等。
技术信任崩塌的背景下,享境的智驾平权更像一场营销豪赌。
背离沈阳的未雨绸缪
前任掌门沈阳曾指出,宝骏的核心问题是寄生于五菱,品牌区隔不清。
他主张以低价产品夯实基础,再逐步升级品牌。
然而,吕俊成上任后却推出高价小众车型(如悦也系列),并盲目对标保时捷、奔驰等豪华品牌,导致品牌定位进一步混乱。
宝骏云海与五菱星光S的同质化竞争,暴露了其缺乏独立战略的惰性。沈阳的务实路线被抛弃,吕俊成的高端化跃进反而加速了品牌边缘化。
吕俊成提出的新品牌、新渠道战略,更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未能解决终端经销商对高价车型的信心不足问题。
宝骏曾试图通过焕新LOGO和渠道升级摆脱“五菱平替”的标签,但收效甚微。2024年,其销量主力仍依赖10万元以下车型,而高价产品如云海(15万级)月销仅千辆左右。
宝骏的困境不仅是战略短视还有品牌力缺失。若无法从品控、技术研发到用户运营实现系统性重构,仅靠配置堆砌与营销话术,享境或将重蹈覆辙,成为又一款“叫好不叫座”的悲情车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