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菜市场门口,电摩店灯一开,人就围上来,老板在台阶上比手画脚讲促销,隔壁大爷站那叨叨一句,这车当年三千块能跑十年,现在你看这价钱,刺啦刺啦的心疼;把你熟人能踩的坑摊在地上,别说没听见,直接把核心信息端出来——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市场,销量346.66万辆,前十家合计占63.1%,雅迪一个牌子就占18.7%,九号冲到第4,宗申这个老牌燃油厂也混进来了。
早年是老路子,街坊买电动车是为了省事、上班代步、孩子接送,你花两三千块,骑好几年没大问题,厂商讲的是耐用、质量、服务,牌子也讲信誉,台铃、爱玛、雅迪这些名字在小区就跟熟人一样靠得住;到后来电摩开始热,设计像摩托,速度上50公里每小时的那种,法规一变天,大家分道扬镳——电动车被赶到非机动车道,电摩成了机动车,需要驾照,能上机动车道,这是门槛也是商机。
现在的景象是疯起来了,厂商不再单卖车,他们把车型切成几层,低配随便,想要长续航、快充、智能仪表、分期贷款、延保服务,那都是加项,用户结账时像点外卖一样,基础价看着香,选项一拉起来就到天花板,雅迪18.7%的市场份额就是这么拼出来的,爱玛11.3%、台铃10.7%也都是靠这种套餐思路抢市场;统计数据是硬数字,前十家里江苏、浙江、天津的厂商占了半壁江山,北京、广东、重庆各插一脚,长三角继续当主场。
厂里的人私下里骂声一片,前线销售说话口气像打了鸡血,一边被业绩压着,一边又得拼单车附加值,工程师在车间抱怨零部件成本涨,供应链紧张,大家都知道电池是命脉,可配套涨价,干活的人越干越不划算,倒霉的是消费者——他们当初以为买辆代步车,结果被卖成带服务的消费关系;网友们在评论区乐此不疲地玩梗,把“充电宝”改成“分期宝”,把雅迪写成“雅贵”,有人把电摩套餐比成买菜切菜,不是买菜是买未来账单。
有厂商像宗申这种老牌燃油企业也跑来抢地盘,2024年宗申电摩占比2.2%,它2024年控股了隆鑫摩托,合并后体量直追豪爵,这动作说明一个事儿,油车企业不再全盘守住老业务,他们觉得电摩是未来的半壁江山,问题是他们的朋友圈不太一样,研发方向从动力、排量变成电池管理、快充和整车软件,老员工得学新把式,学不会的就被淘汰,学会了也得面对市场压榨。
曾经的信仰式玩法,是厂商靠质量和口碑一招打天下,售后维修一个小区都知道在哪,车坏了能靠老维修工三五分钟搞定,现在的玩法变成了靠“品牌+软件+服务+金融”组合拳,消费者买完车以后才发现,能不能便宜买到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后面愿不愿意继续为各种“增值服务”付钱。
政策层面那股子风也吹来了,《价格法修正草案》这类上头的动静不停,说要管价格垄断、虚假宣传、强制搭售,这话虽然给普通人注入一丝安慰,但街上征兆很明显,监管说话慢,市场在前头狂奔,厂商在改合同条款、把保障写得细致又难以退出,平台上金融产品条款密密麻麻,退订的门槛高得让人想跺脚。
现场有买家讲过亲身经历,某位王女士在杭州一家门店交了定金,销售跟她画饼说“续航300公里无压力”,结果拿到车后现实是城市代步的150公里就算可以了,售后说那是“工况差异”,退换很麻烦,结果王女士只好折价卖掉,换成二手车继续用;也有车主在小区群里抱怨,买了带锁电池的车,外出不方便,电池要在指定点换,换电点又少,妥妥成了限制消费者自由的套路。
媒体报道和内部资料都能看到数据,2024年电摩全国销量346.66万辆,燃油摩托同期1645.62万辆,差距明显,电摩要追上油车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然而投资热、资本追逐让这个灰色地带越趋复杂,厂商为了占位把标准打低、把宣传打高,消费者往往在信息不对称里被动承担风险。
厂商间的竞争像菜市场砍价,价格战、配置战、渠道战轮番上演,前十强合计63.1%的市场占有率说明集中度不算太高,但实际上头部企业掌握了定价话语权,雅迪一家公司就把近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握在手心里,别的厂商只能在剩下的里头撕扯;供应链上游的电芯、电机和控制器厂商也开始合纵连横,谁能把低成本高性能的组件握在自己手里,谁就能把整车利润空间往自己那边拽。
基层经销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原来靠卖车赚提成,现在还得卖保险、卖延保、卖充电桩,门店老板私底下抱怨客户流失率高,还得承担售后压力,很多小店主开始考虑转行,有的甚至把店面当成流动现金周转点,活像小额贷款的代理点。
街坊大妈和小区大爷的议论简短而扎心,他们说当年便宜货也有好货,现在贵的也不见得更好,大家都有点疲惫,但是生活得走,孩子上学、上下班还得靠车,没人有精力去算太多,最现实的是,能省钱的还是得学会几招避坑方法。
躲坑的几招很接地气,第一,看清楚整车报价和最终价格差额,把所有选项价格写清,合约条款要带走实体稿件,别只听销售口头承诺,第二,尽量选择能现场试驾、能看真实骑行数据的车型,别被宣传图蒙眼,第三,金融分期要算总成本,有些零利率看着爽,手续费和延保凑一块儿最后反而贵,第四,选带开放电池政策的车型,别把电池绑死在车上,换电自由度高的方案更灵活,第五,留着发票和维修记录,社区里有个靠谱师傅比所谓大品牌售后有时候更顶用。
这事儿还在继续发酵,市场规模大、利益链长,监管来得慢、创新来得快,普通人站在街角看热闹的要学会像挑菜一样挑车,别一时眼红买了“看起来像摩托”的代步工具就把自己绑进长期账单里,真正能省钱的办法往往是多问多比,多看数据、多看合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