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点的外卖,其实跑在一块块租来的电池上?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凌晨两点,写字楼的灯陆续熄了,但城市的烟火气还在路上。骑手小李把电动车停在换电柜前,扫码、取下旧电池、换上满电的,60秒完成,像换手机电池一样简单。他不需要等充电,也不用担心电池被偷——这块电池,从来不是他的。全国有超过4亿人这样生活,他们的车轮,靠的是共享的“能量包”。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场关于能源控制权的暗战,正悄然打响。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比亚迪。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过去,我们总觉得电动车的战场在汽车展厅,比的是续航、智能座舱和品牌光环。但比亚迪却把目光投向了城市最底层的毛细血管: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社区配送员。他们不追求豪华,只在乎“不断电”。一块电池,一天换五六次,一个月跑三四千公里——这哪是车?简直是“轮子上的打工人”。而比亚迪算了一笔账:一个骑手一年换电服务费可能就上千元,4亿骑手,就是千亿级的能源服务市场。这不再是卖车的生意,而是“卖电”的生意。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于是,比亚迪推出了“EnerJoy”换电生态,专攻两轮和轻型三轮车市场。他们不只卖电池,而是整套换电网络:智能电池、换电柜、后台调度系统,甚至金融租赁服务。你可以不买电池,只付月租,像交话费一样用“电”。这招太狠了——把电池从“资产”变成“服务”,用户轻装上阵,比亚迪却锁定了长期现金流。更关键的是,这些电池全系搭载比亚迪自研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安全、寿命长、耐频繁充放,正适合高强度的外卖场景。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其实,过去几年,换电模式一直不温不火。小公司做换电柜,电网接入难、运维成本高、电池标准不统一,最后大多倒在了“最后一公里”。而比亚迪的底气,来自它完整的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到电芯生产,从整车制造到能源管理,它几乎掌控了每一个环节。别人拼图,它直接造拼图板。更别提它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和售后网络,铺换电柜的速度,可能比骑手送一单还快。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场变革也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所有权”。我们习惯性认为,车和电池应该是一体的、属于我的。但在高频使用场景下,拥有反而成了负担。就像没人会为了打电话去自建基站,未来,或许我们也不需要“拥有”电池。比亚迪看准的,正是这种从“拥有”到“使用”的范式转移。他们要的不是卖一块电池,而是成为城市移动能源的“基础设施”。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可这盘棋真的没有对手吗?别忘了,宁德时代也在推“EVOGO”换电方案,阿里、京东的物流体系自建换电网络,甚至一些地方城投公司也想分一杯羹。更现实的问题是:电池归谁?数据归谁?换电标准由谁定?当一块电池每天在不同骑手之间流转,它积累的行驶数据、充放习惯、区域热力图,都是宝贵的数字资产。谁掌握了这些,谁就掌握了城市交通的“脉搏”。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所以,当我们在深夜刷着外卖App,看着骑手距离我们只剩“200米”的时候,或许该意识到:那块让千万人准时送达的电池,正在成为下一个能源角力的中心。比亚迪押注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套未来出行的规则。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把“电”交给一家公司来管理吗?当便利与控制权之间出现裂缝,我们换来的,到底是解放,还是另一种依赖?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这场电池革命,才刚刚换上第一块电。

4亿骑手的电池,被比亚迪看中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