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峰会震动全球汽车业
2025年5月14日,伦敦FT汽车未来峰会上,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亚太区高管毕高诚(Maxime Picat)语出惊人:“西方车企在中国可能‘再无未来’!”这位深耕中国市场近20年的“中国通”,用“震惊”二字形容外国品牌在华份额的崩塌速度,直言中国本土车企正以“全面攻势”改写竞争格局。
一、西方车企的“中国滑铁卢”:从半壁江山到仅剩32%
十年前,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占据中国车市60%以上的份额,但如今这一数字已跌至32%,不及2020年的一半。上海咨询公司Automobility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比亚迪以超20%的市场占有率,正式取代大众成为中国销量冠军。
核心原因:电动化与本土化双重碾压
电动车领域完败:中国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如比亚迪海鸥售价不足10万元)和智能化配置(如小鹏NGP自动驾驶),在新能源市场占据75%以上份额,而外资品牌仍依赖燃油车盈利。
本土化战略失效:大众虽追加25亿欧元投资并推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但车型迭代速度慢、成本控制不足,难以匹敌中国车企的灵活反应。
二、最后防线告急:燃油车“堡垒”还能守多久?
=毕高诚指出,丰田、大众在中型燃油车(C级车)市场仍占34%份额,但这一“最后据点”正被吉利、长安等品牌围攻。例如,吉利星瑞L以混动技术切入,价格较同级合资车低30%,直接冲击凯美瑞、帕萨特等经典车型。
致命隐患:供应链与技术断档
中国车企凭借本土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能系统)将成本降低40%,而Stellantis等企业因芯片短缺和电动平台研发滞后,被迫减产甚至关停工厂。
数据显示,2024年Stellantis净利润暴跌70%,全球销量减少100万辆,其CEO唐唯实因战略失误辞职,进一步加剧动荡。
三、中国车企“反向输出”:欧洲市场成新战场
当西方品牌在华节节败退时,中国车企已“换道”攻入欧洲腹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达14.8万辆,同比激增78%,插混车型更以368%增速成为核心引擎。
破局关键:技术合作与政策博弈
中欧关税谈判转机:欧盟拟为中国电动车设定最低售价替代关税,比亚迪、零跑等品牌借机加速布局。Stellantis亦与零跑成立合资公司,试图以中国技术反哺欧洲市场。
“轻资产”模式自救:Stellantis关闭在华工厂,转向进口销售,但分析师指出,缺乏本土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其高端车型难以与中国品牌抗衡。
四、行业警示:不变革即消亡
毕高诚的“震惊”绝非危言耸听。若西方车企无法在3年内实现三大突破,或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电动平台革命:摆脱“油改电”模式,推出专属纯电车型(如大众SSP平台延迟至2026年,已落后两代技术)。
供应链重构:联合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中国企业降低电池与芯片成本。
用户思维转型:学习蔚来“用户社区”和理想“家庭场景”定位,重塑品牌价值。
结语:中国车市,全球汽车业的“终极考场”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中国车企仅用十年便完成逆袭。Stellantis高管的预警,不仅是对西方同行的当头棒喝,更预示着全球汽车权力重心向东方倾斜的不可逆趋势。这场变革中,唯有拥抱创新、放下傲慢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