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

保时捷居然也亏钱了,而且一亏就是80亿人民币。 这消息像颗炸弹,把许多人对德国制造的信仰炸出了裂痕。 要知道,保时捷可是大众集团最赚钱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利润表上的数字触目惊心。 前三季度,保时捷的销售利润只剩下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 这已经不是下滑,而是断崖式的坠落。

视线扩大到整个德国汽车圈,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奔驰推出了所谓的“自愿遣散计划”,说白了就是让三万名员工“自愿”离开。 这家曾经象征成功人士座驾的企业,如今不得不通过缩减规模来求生。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奔驰上半年的成绩单相当难看。 663亿欧元的销售收入背后,税后净利润仅有27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少了超过一半。 55.8%的跌幅让管理层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宝马和大众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宝马的税后利润下降了29%,大众的税后利润下降了38%。 这些曾经利润丰厚的企业,如今都在为维持盈利水平而苦苦挣扎。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德国汽车的困境并非突然出现。 早在去年,大众员工就发动了大规模罢工,抗议工厂关闭计划。 那场持续了九个月的劳资拉锯战,最终以一份妥协方案告终。

大众承诺不关闭德国工厂,但要在2030年前裁掉3.5万个工作岗位。 为了节省150亿欧元的成本,现有员工还要接受涨薪暂停的条件。 德国工厂的产能将被削减70万辆。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这场罢工最初时,工人们甚至要求加薪7%。 从要求加薪到接受裁员减薪,这个转变背后是德国汽车业面临的残酷现实。

汽车产业对德国经济来说,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数据显示,德国制造业中汽车产业占比达到20%,贡献了全国6%的GDP。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360万欧洲人的工作与汽车行业直接相关,这个行业每年为欧盟贡献4147亿欧元的税收。

更关键的是,欧洲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了欧盟研发总额的34%。 可以说,欧洲的高福利体制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汽车产业在支撑。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甚至连欧洲钢铁业的250万个工作岗位,也主要依靠汽车制造业来维持。 这个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销量下滑的趋势其实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了。 大众、宝马、奔驰三大品牌的销量曲线都在缓慢下行。 去年前三个季度,这三家公司的税前利润已经下跌了三分之一。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今年利润的集体暴跌,更像是一个累积后的总爆发。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让德国汽车制造商陷入了困境。

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成本飙升,严重冲击了德国的高能耗制造业。 美国市场的关税壁垒,又进一步挤压了德国汽车的利润空间。

保时捷也撑不住了?德国汽车到了拐点,苦日子要来了-有驾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是给德国汽车业带来了直接冲击。 这些来自东方的竞争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

如果深入分析这些表面现象,会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转型失败。 2015年大众“柴油门”丑闻曝光后,德国和欧盟制定了激进的电动化转型路线。

当时欧盟规划逐步淘汰燃油车,德国车企随之投入数千亿欧元研发电动车。 巧合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起步。

十年过去了,中德两国在电动车领域交出了截然不同的成绩单。 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显得步履蹒跚,而中国车企则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德国车企现在陷入了两难境地:传统燃油车市场正在萎缩,而电动车领域的投入又需要持续巨额资金。 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直接导致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双下滑。

德国几个重要的汽车行业协会都把问题归咎于官僚主义。 这听起来像是推卸责任,但仔细分析却有一定道理。

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车企努力,更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充电桩建设、购车补贴政策,这些都需要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协调推进。

问题在于,欧盟是个“散装”的经济体。 各国经济状况不同,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也各不相同。

法国在2023年取消电动汽车补贴的决定,就在欧盟内部引起了连锁反应。 这种政策不连贯性,给整个行业的转型带来了额外困难。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供应链。 德国和欧盟始终希望建立不依赖亚洲的电池供应链,这涉及到从原材料到关键矿产的整个产业链重建。

这种“既要、又要”的思路,在实践中遇到了巨大挑战。 建立完整的本土供应链需要时间,而市场不会等待。

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承认,电动汽车转型的目标“尚未充分实现”。 他们甚至悲观预测,欧洲在2035年前“100%无法实现”电动化目标。

面对现实困境,德国汽车行业开始寻求折中方案。 制造商协会公开呼吁,应该对混动技术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他们提出,是否可以优先发展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先稳住就业市场再说。 这个提议背后,透露出德国汽车业的无奈与妥协。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是这十年来最大的变量。 如果没有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德国车企本可以更从容地进行转型。

以前利润丰厚时,德国车企还能承受较高的成本。 现在利润大幅下滑,成本问题就变得格外尖锐。

2023年的数据显示,德国汽车业每小时劳动成本高达62美元。 相比之下,葡萄牙汽车业的每小时劳动成本只有20欧元。

俄乌冲突后,德国能源价格在2024年达到顶峰。 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大众采取极端成本削减措施的直接原因。

位于波鸿的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博士指出:“德国的问题是没有竞争力,不仅在成本方面,而且在未来主导世界的新技术方面。

他的观察一针见血。 中国不仅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未来汽车核心技术上也在快速进步。

大众集团在德国的工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企的人力成本、飙升的能源价格,加上庞大的转型压力,让这家拥有87年历史的企业不得不做出痛苦决定。

87年来从未关闭过德国工厂的大众,如今虽然保住了工厂,却要通过大规模裁员和减产来维持运营。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德国汽车业处境的艰难。

奔驰的“自愿遣散计划”背后,是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对市场变化的无奈应对。 三万个工作岗位的消失,意味着三万个家庭将受到影响。

宝马的利润下滑虽然相对温和,但29%的降幅仍然敲响了警钟。 这家以驾驶乐趣著称的车企,在电动化时代似乎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

保时捷的亏损最令人意外。 作为大众集团最赚钱的品牌,保时捷一直是高性能和豪华的代名词。 如今连这颗明珠都失去光泽,德国汽车业的困境可见一斑。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面对车企的裁员计划,显得无能为力。 从最初要求加薪7%,到最终接受暂停涨薪,工人们的妥协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困境。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汽车产业关系到1360万欧洲人的就业。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依赖汽车产业生存的家庭。

德国汽车业的困境不仅影响德国,还会波及整个欧洲。 从零部件供应商到下游服务商,整个产业链都将感受到寒意。

欧盟研发投入有34%来自汽车行业。 如果德国汽车业持续衰退,欧盟的创新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悲观预测,打破了人们对欧洲电动化转型的乐观想象。 2035年这个时间点,现在看来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转型失败的代价正在显现。 大众计划裁减3.5万人,奔驰要削减三万个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德国汽车业的高成本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62美元的时薪与20欧元的差距,让德国制造失去了成本优势。

能源价格的飙升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汽车制造对能源价格异常敏感。 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让德国车企的处境更加艰难。

中国在数字化和电池技术上的领先,让德国汽车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曾经的技术领先者,如今在新赛道上显得力不从心。

大众与工会达成的协议,标志着德国汽车业传统模式的终结。 终身雇佣、稳定加薪这些曾经的标配,如今都成了奢侈品。

从要求加薪到接受裁员减薪,德国汽车工人的态度转变只用了一年时间。 这种转变的速度,恰恰反映了行业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宝马29%的利润下滑,在大众38%和奔驰55.8%的跌幅面前,似乎还算温和。 但这种比较已经失去了意义,整个行业都在下沉。

保时捷前三季度仅剩4000万欧元利润,这个数字放在过去可能还不够开发一款新车型。 如今,这却成了这家豪华品牌全部的经营成果。

欧洲钢铁业的250万个工作岗位,现在也受到了威胁。 汽车制造业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上游产业的需求下降。

德国汽车业面临的是一场“完美风暴”。 成本压力、技术转型、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同时发力,让这个曾经的工业明珠黯然失色。

大众柴油门丑闻已经过去十年,但其影响至今仍在。 那场丑闻催生的激进电动化政策,如今看来可能超出了欧洲汽车业的实际能力。

欧盟各国在电动车政策上的不协调,让跨国车企无所适从。 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在汽车转型问题上却出现了分裂。

法国取消电动车补贴的决定,在欧盟内部产生了示范效应。 其他国家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动车扶持政策,这种不确定性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建立本土电池供应链的雄心,在现实面前遇到了阻力。 从原材料开采到电池生产,整个产业链的建设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

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呼吁重视混动技术,这种务实的态度来得有点晚。 在纯电动车领域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混动市场也在被快速蚕食。

每小时62美元的劳动成本,让德国汽车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背上了沉重包袱。 当竞争对手的成本只有三分之一时,这种差距很难用品质来弥补。

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飙升,在2024年达到顶峰。 这个时间点与德国车企利润大幅下滑完全吻合,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大众87年来从未关闭德国工厂的记录,如今虽然得以保持,但代价是3.5万个工作岗位和70万辆的产能削减。

奔驰上半年27亿欧元的税后利润,听起来仍然是个巨大数字。 但相比去年同期55.8%的跌幅,揭示了这个豪华品牌面临的严峻挑战。

宝马40亿欧元的税后利润虽然领先同行,但29%的降幅依然令人担忧。 这家以稳健经营著称的车企,也开始感受到市场的寒意。

大众1584亿欧元的销售收入与44.87亿欧元的税后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巨大的营收规模背后,是微薄的利润率。

保时捷三季度9.66亿欧元的亏损,打破了这个豪华品牌长期盈利的神话。 作为大众集团最赚钱的品牌,保时捷的亏损具有标志性意义。

德国汽车业占制造业20%的比重,意味着每五个制造业岗位中就有一个与汽车相关。 这个数据的另一面是,汽车业的衰退将直接冲击德国就业市场。

6%的GDP贡献率,使汽车业成为德国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 支柱的动摇,必然引发整个经济体的震荡。

1360万欧洲人的工作岗位与汽车业直接相关,这个数字超过了大多数欧盟国家的人口总数。 汽车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欧洲的社会稳定。

4147亿欧元的年税收贡献,让汽车业成为欧盟各国政府最重要的财源之一。 这个财源的萎缩,将迫使各国重新审视财政预算。

34%的研发占比,说明汽车业是欧洲创新的主引擎。 这个引擎动力下降,将影响欧洲未来的竞争力。

从2017年开始的销量下滑,已经持续了八年。 这种长期趋势,很难用短期市场波动来解释。

去年三季度三大车企税前利润下降三分之一,今年利润集体暴跌,这个恶化速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俄乌冲突、美国关税、中国竞争,这三重压力同时作用在德国汽车业身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众在柴油门事件后投入的数千亿欧元,至今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 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正在耗尽车企的现金流。

“散装欧洲”在电动车政策上的不协调,让跨国车企难以制定统一的市场策略。 这种政策碎片化,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建立本土电池供应链的目标,面临着现实的技术和资源约束。 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供应,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欧洲以外的市场。

德国汽车业现在面临的,是成本竞争力与技术领先性的双重流失。 这种双重压力,正在动摇德国汽车业的根基。

大众与工会达成的协议,包括暂停2025年和2026年的涨薪。 这个条款直接影响到数十万员工的实际收入。

奔驰的“自愿遣散计划”,虽然避免了强制裁员的社会冲击,但仍然意味着三万个工作岗位的消失。

宝马相对温和的利润下滑,可能得益于其更均衡的全球市场布局。 但这种相对优势能保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保时捷从利润丰厚的奢侈品牌陷入亏损,这个转变尤其令人震惊。 它说明危机已经波及到汽车业的各个细分市场。

德国汽车业的高福利模式,建立在持续高利润的基础上。 当利润消失时,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了。

汽车产业对欧洲社会福利的贡献,长期以来被低估。 现在这个支柱开始动摇,其影响将远远超出汽车业本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