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

宝马在魔都车展前夕整的这出“攀岩大戏”,着实让人有点儿云里雾里。说它标新立异吧,这“鼓风车”的陈年老梗,都快发霉了;说它故步自封吧,起码敢在展子上让你瞧瞧车子“扶摇直上”,这胆儿,够肥。这就好比啥?好比你点了份兰州拉面,端上来一碗“意念面”,汤头是牛肉韵味的,但面条嘛…得靠你脑补。

这事儿最初闹腾起来,还得归功于那段55度仰攻的录像。评论区瞬间成了“澡堂子”,沸反盈天。“面霸”大V都跳出来嚷嚷“顶不住”,可见这冲击力,确乎够呛。宝马官方的宣传辞藻也堆砌得美轮美奂,又是轮边扭矩18000牛·米,又是超感智舱,听着就跟科幻片似的。可细细一咂摸,似乎也没甚么别致的玩意儿。

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有驾

比方说这轮边扭矩,奇瑞那边早就玩明白了,而且数据也不遑多让。那超感智舱,不就是眼下国货新能源车都在鼓捣的行当?高阶芯片加持车机互联,谁家还没个声控助理啊?再看看那车体电池一体化工艺,吉利银河E5都量产开卖了,身价还不到十万,宝马你这还是个概念雏形,这落差,啧啧啧。还有诸如800V架构、大圆柱电芯,这些个,早就不是压箱底的绝活儿了。

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有驾

所以疑问来了,宝马这是抽的哪门子风?燃油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电车这边就开始另辟蹊径?莫不是这两年营收欠佳,压力山大,开始病急乱投医了?亦或是,早先瞅见某家车企原地陀螺转的视频,觉得“嚯,这招管用,咱也来搞个更炸裂的”?

更叫人狐疑的是,宝马是不是觉得天朝的消费者人傻钱多,一忽悠一个准?毕竟,现如今,谁还没见过几场“障眼法”呢?关键是,障眼法再精妙,也得有实用价值傍身啊。你这又是鼓风机又是电机的,折腾半天,到头来还是个PPT产物,离落地还遥遥无期,这图个啥呢?

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有驾

当然啦,站在宝马的立场,或许也有自己的考量。毕竟,当下新能源车市红海一片,大家都想搞点花活出来,博人眼球。可问题是,标新立异也要讲究路数啊。你这“鼓风车”技术,当年在赛道上都被禁用了,现在拿出来当概念车,是不是有点…偏离航向了?

与坊间认知相悖,很多时候,车企炮制这些“黑科技”,并非笃定要量产落地,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储备,抬升品牌溢价。如同孔雀开屏,不见得是为了求偶,也可能是为了震慑对手。

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有驾

但关键是,如今的消费者愈发精明了,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你这技术再炫酷,倘若不能变现,不能纾解实际痛点,那也仅仅是个绣花枕头。而且,这种“技术秀”,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你是在“忽悠”,是在“割韭菜”。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车企力求革新”时,是否忽略了另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国内新能源车市的角逐,已然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大家都想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但很多时候,却误入“唯技术论”的歧途,忽略了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宝马新技术概念车引发争议,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有驾

与其埋首于这些华而不实的“黑科技”,倒不如多下点功夫,把产品打磨好,把服务做到位,真正解决用户的痒点。说到底,对普罗大众而言,车不是用来“飞”的,而是用来驰骋的。

归根结底,宝马此番“攀岩”事件,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下新能源车市的一些癥结。大家都在寻求突破,但突破也要讲究章法,也要讲究实用性。倘若只是为了抓人眼球,炮制一些金玉其外的“黑科技”,最终只会南辕北辙。就像那碗“意念面”,看着挺唬人,但吃起来…啥也没捞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