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分牌先亮出来,省得心里痒。
远程星享V8E客运版实车曝光,六七九座三套阵型摆开,车长5400mm、轴距3605mm,单电机90千瓦,最高100km/h,双侧滑门可选、尾门能掰到270度。
听着像把V7E拉长,其实像主教练把换人卡攥得死死的,盯着“上客速度”和“合规上线”。
真要问赢点在哪儿?
先把这串数字放兜里,后面慢慢拆。
机场线那晚风有点凉,我和老王蹲在路沿喝茶。
对向车流堵成一条亮蛇,一位拖箱的姑娘被困在左侧,司机急得连打双闪。
老王弹了下杯盖:要是双侧滑门,左边开一下,人就上来了。
时间在客运这行不是抽象词,几秒钟就是一口气。
脸还是那张脸,L形前灯,黑饰条一横,明窗后舱。
比例不同,气质就换了调,V8E的长轴把姿态拉直,尾门对开能贴墙掰到270度,搬箱子不别扭。
充电口塞在右前翼子板,别再钻后杠底下吃灰。
这些点子看着不起眼,都是司机们日复一日抠出来的省力动作。
座椅像排兵布阵:2+2+2、2+2+3、2+2+2+3,三套队形,全部联排,耐造、好打理。
没有5座,思路清清楚楚——星享V8E客运版就是来拉人,不玩花里胡哨。
中排留出的走道够直爽,背包客进出不打架。
末排是三连座,短途好用,长途就别幻想沙发感。
动力这块不藏着掖着,90kW电机,标注最高时速100km/h。
主场就是城市和近郊,别给它画省际长途的饼。
电池没官宣容量,沿着V7E那套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去估,50.2/51.4kWh的范围,CLTC 360-375km,口径摆在那里。
城市真实工况我按18-20度/百公里算,快充从30%拉到80%若能卡在15分钟,差不多补回25kWh,换120-140km的“下半场”。
算账像敲算盘。
电价0.7元/度,18度/百公里即0.126元/公里;同级燃油微面按8升/百公里、7.5元/升就是0.6元/公里。
差不多一公里省五毛,跑6万公里,一年抠出3万,够把双侧滑门、胎压和两次保养一起带走。
真香二字,写在流水账上更有味。
我总盯着“门”这件小事。
右侧单滑门应付大多数路边停靠不费劲,路况一乱、左边人群一涌,双侧滑门就是安全口。
单站快个三五秒,十站就是半分钟,能不能追上下一组绿波,往往就差这一口气。
网友像放大镜,老盯着别人家的氛围灯,自家上客绕半圈当没看见。
把对手请进来热身。
上汽大通MAXUS大拿V1 8.88万起,瑞驰R5预售价8.09万,予风黄金仓9.38万,价位区间明晃晃。
星享V7E起步10.59万,V8E长轴的定价大概率会更靠上,换来的是空间秩序和客运专注。
场边看球的人容易被首发名单晃到眼,真正在意的是充电曲线、服务密度、冬季表现。
监管和城市肌理这门课,V8E没有偷懒。
九座上限是合规的暗线,6/7/9座一锅端,车队排班不至于卡壳。
纯电微面进城更顺,限行的笼子越织越细,电车反倒能大摇大摆。
双侧滑门的“可选”,等于给城管和消防留了后手,哪侧安全开哪侧,别在马路中间做选择题。
乘客屁股的真实感受也要摆上桌。
联排座硬点,耐用是第一指标。
中排2+2的过道不会夹脚,尾厢长度被3605mm轴距伸得更从容,28寸箱子塞三个不揪心。
NVH和坐垫密度更值得花精力,比把内饰镀上一层“豪华感”有用。
一个不太动听的预警先贴墙上。
九人满载爬坡,踏板标定要更细腻,起步别闷。
冬天热管理得扛住,掉电快、快充慢,班次节奏就掉链子。
最高100km/h也把疆界画在城里和近郊,跨市短途旅游会被更猛的选手抢单。
插一段回忆。
我年初在停车场绕着星享V7E转圈,还是那对熟悉的L形大灯,干净、年轻。
V8E这次把轴距拉长了405mm,长度多了400mm,宽高不动,像把中场站位一挪,整支队伍就顺了。
客运版砍掉5座,是一句实话:别学一心二用,专注是门好手艺。
学校门口的小场景我记到现在。
单黄线边,孩子从左侧小跑过来,鞋面上带着泥点。
那一瞬我没想起屏幕大小和车机流畅度,只想要一个左侧滑门。
城市生活不爱听大道理,爱听“能不能少绕一步”。
把“战术板”拉出来给运营同学看。
早晚高峰两趟,中午靠枢纽桩补个15分钟,晚上再冲刺一波,这套节奏在CLTC 360-375km的框里挺顺。
站点密集的线路,双门联动上客快,司机不慌,乘客少站几分钟风。
星享V8E这张牌不是炫技,是控场。
你们来押题。
跑机场线、园区摆渡、酒店接驳,各选哪套座椅阵型?
双侧滑门要不要上,地库2米的限高有没有年年刮天线的旧伤?
评论区直接甩场景,我给你们把账再摊细点。
顺手把“SEO小词条”塞进来,省得你搜半天:吉利远程星享V8E、星享V8E客运版、双侧滑门、6座7座9座、车长5400mm、轴距3605mm、单电机90千瓦、宁德时代磷酸铁锂、CLTC 360-375km、快充15分钟、上汽大通MAXUS大拿V1、瑞驰R5、予风黄金仓、客运电动微面。
都在这儿,查阅随你。
等第一场大雨落在站牌上,等第一波冷空气把电量拽下两格,等第一段投诉和夸奖一起冒头,记分牌才算真点亮。
它会不会成为司机的新盔甲,不靠PPT,靠一扇门、一段曲线、一次准点。
下个问题交给你们:要不要把它拉进车队名单,还是再观望一个冬夏?
我在这儿,等一声“上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