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退市‘回归’吉利:李书福的整合赌局,还是战略短视?

5月7日,当吉利汽车宣布将与极氪完全合并时,资本市场和汽车圈同时投来了复杂的目光。这家曾以“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横扫市场的民营车企巨头,如今正以近乎“壮士断腕”的姿态,将亲手孵化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重新纳入怀中。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李书福的整合赌局,还是战略短视?-有驾

表面上看,这是吉利践行《台州宣言》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但拨开资本运作的迷雾,这场合并更像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赌的是吉利能否在“降本增效”与“品牌价值”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而赌注则是消费者对吉利系品牌的信任根基。

蓝色吉利行动的遗产:极氪的诞生与困境

时间回到2021年,李书福在吉利内部发布“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组建全新纯电动汽车公司参与高端市场竞争。极氪应运而生,承载着吉利在新能源赛道“品牌向上”的野心。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李书福的整合赌局,还是战略短视?-有驾

从SEA浩瀚架构到金砖电池,从宁波智慧工厂到直营渠道布局,吉利为极氪砸下235亿元研发资金,试图复制“领克模式”的成功。但现实远比计划残酷,极氪001上市初期因车机卡顿、配置“货不对板”遭遇口碑危机,免费更换8155芯片的举措虽挽回部分用户,却暴露了吉利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更致命的是,极氪独立上市后股价持续低迷,2024年5月纽交所敲钟时估值较预期缩水超30%,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揭示了“创二代”品牌独立生存的艰难。

纽交所敲钟:一场未完成的成人礼

2024年极氪上市曾被视为吉利“分兵突围”的标志性事件。安聪慧在招股书中承诺,募集资金45%将用于研发、45%用于销售扩张。但现实是,极氪不得不面对特斯拉降价冲击、自主品牌混动技术围剿的双重压力。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李书福的整合赌局,还是战略短视?-有驾

上市后的极氪陷入两难:继续烧钱扩张可能加剧财务危机,收缩战线则可能错失市场窗口。而吉利母公司的输血并非无底洞,“蓝色行动”需要的资金远超预期。当极氪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被证伪,再加上中概股在美国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回归集团怀抱或许成了唯一选项。

从“多品牌矩阵”到“一个吉利”:台州宣言的AB面

2024年《台州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吉利战略的彻底转向。李书福提出“关停并转”策略,要求旗下品牌减少内耗、集中资源。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成为这一战略的试金石:

极氪合并领克:双品牌如何共存?

表面上看,极氪聚焦30万以上豪华市场、领克主攻20-30万区间,价格段形成区隔。但部分车型产品定位仍存重叠(比如:领克08 EM-P与极氪7X)。更关键的是,领克品牌长期积累的“年轻化”“操控乐趣”标签,与极氪强调的“豪华”“科技”属性如何融合?消费者是否会因品牌合并产生认知混乱?

吉利合并极氪:资本游戏还是战略需要?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65.7%股份,完成合并后将实现100%控股。但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极氪作为高端品牌的独立性被削弱,消费者是否会认为其“降级”为吉利子品牌?参考大众集团对保时捷的上市策略,高端品牌需要保持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而吉利的操作无异于主动掐灭这种可能性。

极氪退市‘回归’吉利:李书福的整合赌局,还是战略短视?-有驾

降本增效:短期解药,长期毒药?

吉利宣称合并后研发成本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下降5%-8%18,但这些数据背后隐藏风险:

创新力牺牲:研发投入压缩可能延缓技术迭代,尤其在智能化赛道,极氪自研的“ZEEKR OS”与领克Flyme Auto的差异化优势或被削弱;

品牌价值稀释:高端用户对“独立品牌”的认同感远高于“集团子品牌”,合并后的极氪可能沦为“换壳领克”,丧失溢价能力;

市场信心动摇:频繁的股权调整(如极氪收购领克51%股权、再被吉利全资合并)让投资者对战略稳定性产生质疑。

消费者之问:品牌还能活多久?

对于潜在购车者而言,吉利系品牌的频繁整合正在摧毁信任感:

产品迭代焦虑:极氪001一年三次改款,老车主维权横幅上的“小米三年磨一剑,极氪一年磨三剑”刺痛人心。合并后领克是否会步极氪后尘?消费者不敢轻易“尝鲜”。

战略摇摆的代价:吉利曾因“多品牌战略”成功,又因“回归一个吉利”收缩,还有极氪整合领克时的“双品牌战略”。消费者不禁要问:今天合并极氪,明天是否会拆分银河?品牌的承诺何在?

结语:豪赌背后的深层危机

吉利合并极氪,本质上是一场“用空间换时间”的赌局。在新能源市场增速放缓、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吉利试图通过整合快速止血,但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高端品牌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稀缺性。当极氪不再是那个敢在纽交所敲钟的“创二代”,当领克失去与沃尔沃合资的光环,吉利系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溢价能力或将加速贬值。

这场合并或许能让吉利在财报上实现“盈亏平衡”,但若因此透支了品牌信任,等待吉利的可能是更漫长的寒冬。毕竟,汽车市场从不缺“大而全”的集团,缺的是能让用户甘愿为之付溢价的故事。而吉利,正在亲手改写自己的故事结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