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厂区凌晨四点的停车场,新焊的标牌还带着锈味,工程师加班到嗓子沙哑,外头还有物流卡车在夜色里轰隆进出。此时的会议室,投影幕上轮换着PPT,通宵赶方案的小组已经眼皮发沉。枯坐在冷气下的汪俊君习惯性翻看手机,后台刚刚跳出30256辆的月销量数据,这离他想要的那个“质的飞跃”,还差着一截。
说实话,这场自救远没有外人想象的轻松。三大品牌合并、团队重组、产品加速,再加码押注华为,这一套剧本读起来乏善可陈,操作到位却常常夹杂着中央企业“又要安全又要速度”的焦虑。
外头的声音很热闹,5.88万元的纳米01一经亮相似乎叫板了半个小型电动车市场。比吉利星愿便宜1万、对垒比亚迪海鸥,价格体系被打得稀碎,但见多了发布会的媒体都明白,这种低价策略其实更像是老大哥自证“还能打”。背后的意思,不必明说。
此刻,不妨设身处地问一句,如果你是决策者,面对“全民卖新能源、高手如林、资本焦虑”,你会怎么选?——压缩成本杀价格,还是孤注一掷争创新?抑或干脆抱紧华为的技术大腿,赌它能吹来“东风”?
事件其实很简单,可复杂的,是现实。2025年6月,东风旗下风神、纳米、奕派三大自主品牌资源打包成了全新“奕派科技”,一边承接老东家的自主资产,一边重塑组织架构。痛下决心背后的原因也很明白:新能源红利往过去了,“多生孩子好打架”那一套已经谁都养不动。
“内部品牌互抢资源,研发团队隔墙相望,营销渠道自己干自己。”行业资深朋友开玩笑说,过去是“死人堆里挑活人”,现在得“几口锅凑一次火”。至于外部,这两年造车的新势力把技术、渠道甚至营销玩出了花儿,号称百年车企的东风反手只能被“按头喝汤”。
这就是国企体制的冷峻现实:整合拖一天,市场就提前教训你一天。奕派科技只能上马加鞭,调集集团骨干、痛快拉通架构,技术、制造、营销一条龙梳理。汪俊君的调任时间用“分秒必争”形容不过分,上岗第一天,文档上最新的销售数据还是去年的老黄历。
双拳难敌四手,单靠降价和产品拼刺刀终究不是出路。团队很快意识到,必须引入外力,填补数字化、智能化的鸿沟。谁最合适?当然是华为。如果你还记得“鸿蒙、乾崑”等近两年的关键词,就懂得这步棋的决绝——国企组团背书、华为深度联手、共创共营,“四个联合”不是形式主义,是唯一可选项。
人们喜欢讨论“华为能不能救车企”,没人关注 “老牌车企能不能适应华为的节奏”。央企和科技巨头,一个稳,一个狠。开研讨会时多半一方在讨论合规、一方想的是怎么“当天晚上搞定”。合作不是追婚剧,细枝末节里全是风险点,PDU开会、设计复盘、生产流程对接,效率和妥协是练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目前,备受关注的DH项目终于从PPT走进现实,招聘、征集品牌名、技术路线全都走流程,首款大SUV的轮廓渐渐清晰。但别忘了,2026年上市时,理想、极氪、问界早就各自找好坐标,留给“新老结合体”的试错空间很有限。以过往经验来看,华为赋能的含金量毫无疑问,可“品牌力”这东西非技术、非价格,是一点点熬出来的。一款车起死回生,不是9块9包邮能实现。
环顾行业,有人早走,有人慢跑——吉利、长城等品牌早已把“集体作战、资源归一”琢磨透了。前几年还能靠“自主分兵+子品牌内卷”赚吆喝,如今谁还敢玩这套?你让我品品,这背后除了不变的管理文化和人力架构, 还有颗“不能犯错、不能搞砸”的谨小慎微。
从另一个角度看,奕派科技这四个月的动作,不啻一场“战时状态”。新品、降价、备战DH项目,策划天天开到半夜,销售们手机都快聊冒烟。厂区夜里没几盏灯亮着,工程师们下班后都拿着杯速溶咖啡探讨“我们和问界差多少?为什么智驾还是对不过小鹏?”。日子虽紧巴,倒也没有崩溃,还有点集体主义的浪漫。
笑归笑,问题还是那几个:第一,品牌号召力太弱,“三合一”之后还没有出现那种能让用户拍手的爆款。第二,用户服务能力薄弱,降价促销有,但留不住客户的心。第三,中西结合难题,华为的狼性能否和央企的“稳中求进”真正磨合,这是连内部团队都嘴上不说但心里清楚的大考。
其实国企转型也不完全是“落后就挨打”,技术实力、供应链韧性往往比新势力强。但缺的永远是好故事:那种让普通人也认同“值”、愿意为品牌多花点钱的理由。问界靠“遥遥领先”打穿舆论,理想靠社区堆积“粉丝粘性”,奕派科技能不能靠DH项目逆转,答案还藏在未来两年的路上。
说到底,转型不是开车换挡那么顺滑,更像夜里开老拖拉机,一边盯油耗,一边盘算哪块地最有收成。东风要的不只是销量和交付,更是在新能源时代给体制内造一套“能跑能打能创新”的经典模型——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选择科技巨头作为外援,是冒险也是必需。智能化浪潮下,没有哪个车企可以独善其身。问题是,风来了,你能不能借东风起飞,还是顶着大风原地打转?
没人能保证这场整合有完美收官,当下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变则亡。车间的灯还亮着,PPT还在一页页滚动。你说,如果这东风终究能吹起来,它会吹向那些准备好还是还在原地钉桩的人?做人,做企业,有时就是要盯好自己的证据链,一步一步,冷静、克制,走下去。
有时候,我会想:等到2026年DH首款SUV上市那天,汪俊君会不会凌晨两点还在看报表,还是已经可以出门吹吹晚风?你觉得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