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到成都,创建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作为科室主任和临床专家,不论哪种身份,廖娟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领头羊”。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廖娟,在她内心深处,医者的初心不变,她说:“不是每个职业都能为生命健康付出,我感恩成为一名医者。”
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见到廖娟时,她的嗓子已经哑了,因为她一直在忙碌,需要不停地讲话。这是她作为科主任和一名医生不可避免要承担的,与患者沟通、安排科室临床事宜……一天下来,嗓子受不了。
作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8年10月,廖娟来到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牵头成立消化内科。
“科室刚成立时,我就在思考科室文化是什么?其实就是朴实的初心,尽最大力量治愈疾病,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带着精益求精、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室文化精神,廖娟带领团队将科室打造成了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迅速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救助。
“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在廖娟的工作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
在平凡的岗位上,记忆最深刻的一位长期居住在美国的成都患者反复黑便却找不到原因,他的家庭医生告诉他,这种非急诊的情况,预约胃肠镜检查可能需要等待半年。于是,不安的他选择回国治疗,来到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因为他回国的时间非常短,又害怕病情加重,来到我们科室的时候就很担心不能及时做上检查。”廖娟说,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后,她非常理解他的焦虑和担心,也想尽办法帮他早点解决问题。后来,她和团队加班为这名患者做了检查,及时给出了治疗方案。后来,这位患者每次回国都要到医院看望廖娟,有时甚至专门挂个号,只为了和她见一面。
“我感恩成为一名医者”
在门诊,廖娟会主动给患者留联系方式,甚至专门打印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放在诊室,方便与患者交流。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她还会私下联系其他科室的医生,为这名患者“义务会诊”,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并不是每个职业都能为生命健康付出,我感恩成为一名医者。”廖娟说,这是一份关乎生命的职业,值得为之倾尽全力。而无私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能对患者感同身受,也巴不得早点帮他们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
在团队中,廖娟一定是那个以身作则的领头人。要提高科室整体技术水平,就要不断学习、精进,她首先自己花很多时间专研学术,再鼓励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持续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上进氛围,高标准、严要求,提升科室整体水平。
廖娟还制定了科室严格的专业规范和标准,比如,内镜检查需要从咽部开始观察,每一例都必须精查,因此,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内镜中心完成的胃肠镜检查报告,往往比常规报告增加20%的信息量,为诊断提供了更精细的证据。
“我经常要求我们科室的医护以患者为中心,他们也都愿意为了病人去付出,能帮患者解决问题,我们一样都会感到开心。”廖娟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