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切入刚刚公布的销量数据,新能源车突破两百万的门槛了。这两年,市场变化这么快,我都觉得车展没啥新鲜感。特别是插混车,走哪都能碰到门店里挂得倒是风光的零排放、全场景覆盖大横幅。而油混,越看越像个中间站,别说满载优势,说白了就是在政策和技术双重夹击中,慢慢变得站不住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油混车到底还有啥优点?我那次跟卖车的邻居聊天,他说:你知道吗?油混其实挺方便的,不用担心充电,续航也够日常用。但听完他这句话,我心里暗想,省心是没错,但真能省到钱?我倒觉得油混车的实操体验,跟早期买的那台日系省油神车比真差不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去年用的那个APP里,油混车的实际油耗波动很大,估算在6.5-8L/100km之间(这段数据样本少,估算不一定准)。而插混车,日常家用在城市比油混平均少了快3L油(体感,估算很可能偏差),高速也多省了1-2L。这种比对让我觉得,油混车已经不太能硬刚新能源车的技术优势了。
你是不是也好奇?那两个相比,差别在哪?其实很简单——技术积累。油混靠的是行星齿轮组和机械传动,让油电合体看似流畅,但中间结构复杂,维修难度大。就像买了一台豪车改装,挂件多,麻烦也多。插混用的是电动+燃油两套系统,电池比油混厚实,能让车在市区切换纯电,跑几百公里都没问题。油,再也不是唯一的赢,而是配角。
说到这里,我得更正个看法。刚才我说油混核心技术一直是靠日系车企几何几何,这个其实有点偏大了。油混技术也在迅速洗牌,某些国产品牌用的技术,已经能跟日系抗衡甚至超越,那些行星齿轮其实早就被电机控制逻辑的更新换代逐渐取代了。油混更多靠的是经验积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技术,没有电驱系统那样爆发力。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会不会准备油混车还能维持存量?我猜可能会,但只剩应急车价值了。毕竟,未来减碳压力这么大,油混准确说,不是省油车,而是少油车。这就让我困惑,油混在新能源大潮中还能混多久?——这估算纯粹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没有多少正经调研。
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用油混的场景优势?其实也有,比如你天天都在偏远区,充电不方便,油混还能续航自如,还能躲避限行政策的麻烦。这种人,确实亏得起备用机。但问题是,这一块的优势逐渐变窄。要不然,买车还能为了怕充不上电多花个几万元,划不来。
我记得一位修理工说:油混车嘴里车钥匙一捏,感觉像‘老式手工车’一样,每次都得翻车盖检修。说得挺有意思。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油混的机械部件多,像宫崎骏电影里的机械城,多麻烦。早年那批混动车用料上的进步还行,但随着电池变大,电机变多,出问题的几率也变得更高。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自己去年陪朋友去看车时,看到中控屏幕多了个纯电续航图。其实这是电池管理的表现能力。插混车的电池管理,和纯电车差不多了。电动续航再长点,才是真硬核,那种用电赢的感受,才让我觉得未来已来。油混车,无非是保留一点油箱,像个铁齿铜牙的老兵。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插混车的配置现已追平甚至超越燃油车了。L2驾驶辅助、全景天窗,甚至像我见过的某国产插混,支持手机远程控制。一想到这个,真是觉得用车体验泛泛,已经不在像过去那样依赖发动机的操控感了。而油混?还在靠省油卖情怀,明显跟不上技术的步伐。
我的一点点小情绪,就是对油混车的情怀包装。老实说,买这车,心里还多不少中奖的喜悦,但真正用起来才发现,其实折旧快、维修贵才是一大痛点。我邻居的朋友,他那台油混两年前买的,三年后卖掉,几乎亏了一半。比起插混,那车几乎可以说是稳赢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拆迁买插混。资金、充电条件、使用场景不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油混还能留一线生机?
【留白】(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曾想过:油混还能在哪个死角占点优势?这,可能还得市场和政策多给点空间吧。毕竟,反应太快,也许会很难适应。
我想问,实际开过插混和油混,你会发现,差别其实很微妙。很多时候,只是用在哪儿怎么用。但绝对不用怀疑,是技术进步让插混走得更远。油混,像个老兵,不得不退役了。
你觉得呢?是不是买插混,反而能省心省钱?还是油混还能靠情怀混到最后?这抹不掉的节奏感里,藏着多少你我的选择?如果明天真的用不上充电,那天买油混,真的是智商税吗?还是说,谁都不知道,这些车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藏品——像那只会出声的老钟,永远留在车库的角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