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攒点钱不容易,买车这样的大事更是要掂量再三。
可你想过没有,有一天你走进一家装修气派、挂着大品牌标志的4S店,高高兴兴地把十几万血汗钱交了出去,最后却可能落得个钱车两空的下场?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浙江嘉兴的凌师傅身上。
他全款十六万多买辆车,钱付了,车却提不走,4S店还一脸无辜地说:“这钱没到我们账上,我们也没办法。”这事儿一出,大伙儿都懵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我们太好骗,还是现在的生意人都这么玩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多深的坑?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简单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凌师傅在嘉兴一家江淮汽车4S店里,由一位姓仇的销售经理接待。
从看车、谈价到最后签合同,一切都显得那么正规。
到了付款环节,仇经理拿出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凌师傅用手机一扫,屏幕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嘉兴江淮汽车”的字样。
看到这几个字,谁心里不踏实?
这不就是官方收款嘛!
于是,十六万三千块,一分不少,当场转了过去。
可到了约定提车的日子,4S店的脸就变了,说他们公司账上只收到了一万块钱的定金,剩下的钱一概不知,所以车不能交。
凌师傅一下就慌了神,钱呢?
一查才知道,那笔巨款压根就没进4S店的对公账户,而是直接进了那个仇经理的私人腰包,而这位仇经理,早就卷款跑路,联系不上了。
警察介入后,给出的说法更让凌师傅心凉了半截:这个仇经理,属于“承包销售”,说白了就是4S店把销售这块业务外包给了他,他跟4S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现在人跑了,钱也难以追回。
4S店更是理直气壮,一口咬定这是凌师傅和仇某之间的个人经济纠纷,跟他们店没关系。
你看,这套说辞是不是很熟悉?
像极了我们平时听到的“临时工”犯错,单位概不负责的翻版。
这就牵扯出了现在汽车销售行业里一个越来越普遍,但普通消费者却知之甚少的潜规则——“销售承包制”。
很多4S店,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挤压的三四线城市经销商,为了节省成本,比如员工的五险一金、基本工资这些开销,就把销售团队整个或者部分外包出去。
这些所谓的“销售顾问”,穿着店里的制服,用着店里的名片,在店里接待客户,但他们的工资、奖金全靠自己业绩,财务上和4S店是脱钩的。
4S店觉得这招很高明,车照样卖,钱照样赚,但用人成本和风险却大大降低了。
一旦出了问题,就像凌师傅遇到的情况,他们就可以立马撇清关系,把责任推给那个“跑路”的个人。
但是,4S店想这么轻松地甩锅,法律能答应吗?
消费者的权益就这么不堪一击?
这里就得讲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叫“表见代理”。
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道理很简单。
打个比方,你到一家知名的连锁餐厅吃饭,一个穿着餐厅制服、站在收银台里的人帮你点了餐、收了钱,你自然会认为他就是代表这家餐厅的。
你完全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去查他的劳动合同,确认他是不是正式员工。
同理,凌师傅在4S店这个特定的营业场所,面对着身穿工服的销售经理,签着带有4S店信息的合同,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仇经理的行为就代表了这家4S店。
这就是“表见代理”的核心意思:从表面上看,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有这个代理权。
因此,4S店以“钱没进公账”或者“合同没盖最终公章”为由推卸责任,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
这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把自己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深一层的问题,出在了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扫码支付上。
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我们扫码付款时,是不是习惯性地只看一眼商家名称就付钱了?
当凌师傅看到“嘉兴江淮汽车”这几个字时,他的信任感瞬间就建立起来了。
可他不知道,在目前的支付平台规则下,很多个人收款码的显示名称是可以自定义修改的,就像我们改微信昵称一样方便。
骗子可以注册一个个人账户,然后把昵称改成“某某品牌官方旗舰店”、“某某公司财务部”,让人真假难辨。
微信、支付宝这些平台,在追求极致便利的同时,却在商户名称的审核上留下了巨大的安全漏洞,没有强制要求商家显示的名称必须和其背后的营业执照上的法定名称完全一致。
这就好比给骗子递上了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伪装成任何一个值得信赖的机构。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整个汽车市场环境的变化。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近几年汽车经销商的生存压力巨大,亏损经营的比例逐年攀升,2023年甚至有超过四成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巨大的经营压力迫使一些经销商铤而走险,用“承包制”、“私下收款”等方式来降低成本、粉饰业绩。
去年广州一家宝马4S店就发生过类似案件,销售人员用同样的手法卷走了客户三百多万元的购车款。
这些案件一再提醒我们,当信任从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转移到对一个冷冰冰的手机屏幕时,风险其实更大了,因为屏幕上的信息,太容易被伪造。
所以,把板子打在凌师傅一个人身上,说他“太粗心”、“没经验”,是完全不公平的。
在一个品牌直营的4S店里,要求一个普通消费者在支付几十万巨款时,还要像个财务专家一样去核对收款账户的全称、开户行、账号性质,这本身就是一种苛求,是把本该由企业承担的管理责任,强行甩给了社会大众。
真正需要反思和改变的,是整个体系。
首先,企业必须扎紧内部管理的篱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规定所有大额车款必须通过对公账户进行交易,并且在付款流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明确的、强制性的风险提示。
其次,支付平台不能再“和稀泥”,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强制校验商户的展示名称与营业执照的法定名称是否一致,堵上这个致命的漏洞。
最后,监管部门也必须拿出明确的态度,对“销售承包制”这种新型用工模式的法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不能让它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灰色地带”。
只有当企业、平台、监管三方都负起责任,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放心地消费,我们的血汗钱才不会在一次看似平常的交易中,不明不白地打了水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