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和聊天群里都在讨论一件事,那就是从8月1号开始,全国不少地方要对电动车、摩托车以及三轮、四轮车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集中整治。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头都泛起了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家里那辆每天接送孩子、买菜代步的小电驴,以后还能不能骑了?
听说又要淘汰车,又要强制上牌、考驾照,万一不小心违规了,罚款扣车都是轻的,严重的驾照都要被吊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大家先不用过分紧张和焦虑。
这件事虽然听起来阵仗很大,但它并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一刀切”政策,更不是为了罚款而设置的什么“陷阱”。
咱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背后其实是国家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安全,下的一步深思熟虑的棋。
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把这次被称为“2淘汰5必须”新规整治的来龙去脉,给大家仔仔细细地梳理一遍,看看它到底管的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来管这些车?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安全”这两个字。
您可能不知道,根据官方数据,我们国家光是电动两轮车的保有量就已经超过了3.5亿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电动车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它经济实惠,解决了很多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无论是上班通勤、走亲访友还是外卖快递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都离不开它。
但是,方便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这些年来,因为电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有些车子,明明是电动自行车的样子,速度却能飙到摩托车那么快,可它的刹车系统、车身骨架根本就不是按照机动车的标准设计的,紧急情况下能刹住吗?
还有些人为了追求更长的续航里程,私自改装电池,把车子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定时炸弹”,充电时起火爆炸的新闻我们看得还少吗?
再加上一些驾驶人交通意识薄弱,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不戴头盔,这些行为不仅威胁着自己的生命,也给路上其他人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所以,当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规模,带来了普遍性的安全问题时,国家就必须出手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是一种治理的进步,是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走向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保护我们所有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搞清楚了为什么要管,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是怎么管。
这次行动的核心,就是“2淘汰”和“5必须”。
我们先说说“2淘汰”,这可以理解为一次给马路交通环境的“大扫除”,要把那些安全隐患最大、最不合规的两类车给清理出去。
第一类要淘汰的,就是所有的“非标电动车”。
很多人可能对“非标车”这个概念有点模糊。
简单来说,按照我们国家2019年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新国标”,一辆合规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同时满足几个硬性条件:最高设计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整车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不能大于400瓦,而且还必须带有脚踏骑行功能。
凡是超出了这些标准,比如速度飞快、车身沉重、没有脚蹬子的,就不能再算作电动自行车了,它们在法律上被划归为电动轻便摩托车或者电动摩托车,属于机动车的范畴。
这次淘汰行动,针对的就是那些既不符合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又没有按照机动车标准生产和管理的“四不像”产品。
而且,这个淘汰也不是一声令下马上就禁,各地其实都给了相当长的过渡期,让大家有时间去处理自己的非标车,比如去备案登记,或者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进行置换。
像陕西、海南、山西临汾等地,这个过渡期在7月份就已经结束了。
这就好比是考试前老师早就划好了复习范围,也给了充足的复习时间,现在到了正式交卷的时候。
过渡期结束了还开着非标车上路,自然就要接受相应的查处。
这既是对那些遵守规定的车主的公平,也是对公共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类要淘汰的,是“报废车辆”。
这个道理就更好懂了。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使用寿命,我们家里的电器用久了会老化,汽车开到一定年限也需要强制报废,电动车当然也不例外。
一辆骑了十年八年的电动车,它的车架可能已经出现了金属疲劳,内部的电线早已老化,电池性能严重衰退,刹车部件也磨损得差不多了。
骑着这样一辆“老掉牙”的车上路,无异于将自己和别人的安全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比如云南元江这次就明确规定,注册登记满十年的老旧电动自行车要被强制注销。
对于驾驶报废车上路的行为,处罚也相当严厉,不仅要罚款,有驾照的还会被吊销,车辆也要被收缴强制报废。
这看似严苛,实则是从根源上杜绝了“马路杀手”的存在。
说完了“淘汰”的减法,我们再来看看“5必须”的加法。
这五条规定,是为所有合规上路的车辆和驾驶人定下的日常行为准则,目的是让我们的道路交通更有秩序。
第一,是必须悬挂号牌上路。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身份证一样,车子上了牌,就有了合法的“身份”。
这块小小的牌照,意味着车辆信息已经被录入管理系统。
万一发生了交通事故,可以迅速找到责任人;如果车辆不幸被盗,报案后警方也能根据牌照信息进行追查,增加了找回的可能。
所以,给车上牌,不仅是履行义务,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机动车必须持有相应准驾车型的驾照。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也最容易混淆的一点。
这里要再次强调,我们刚才提到的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它们都属于机动车。
既然是机动车,驾驶它上路就必须持有相应的驾驶证,就像开小汽车需要C照一样。
具体来说,驾驶电动轻便摩托车需要F证,电动摩托车需要E证,电动三轮车则需要D证。
要求考驾照,不是为了给大家设置障碍,而是因为这些车辆的动力、速度和重量,已经要求驾驶者必须具备相应的驾驶技能和交通法规知识。
无证驾驶机动车,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极大的不负责任。
第三,是必须保持车辆原状,不能非法改装或加装。
总有一些车主喜欢自己动手,给爱车“升级”,比如拆掉限速器让车跑得更快,换上超大容量的电池来增加续航,或者在车上加装遮阳伞、挡风被等等。
这些看似聪明的举动,其实都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私自改装电池,极易引发短路和火灾;解除了速度限制,车辆原有的刹车系统和车架结构可能根本无法承受;而加装的遮阳伞,在遇到大风天气时会严重影响行车稳定,甚至可能被风刮掉,变成伤人的利器。
所以,保持车辆出厂时的原始状态,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第四,是必须不从事非法运营。
在一些城市、乡镇或者旅游景点,我们经常能看到用电动三轮、四轮车私自载客拉活的现象。
这些车辆大多没有取得合法的运营资质,也没有为乘客购买相应的保险,车况更是参差不齐。
一旦发生意外,乘客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严查此类行为,比如江西等地规定最高可罚款5000元,就是要规范客运市场,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驾乘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这句话我们已经听过无数遍了,但还是要反复强调:头盔是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根据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在涉及电动车的伤亡事故中,因颅脑损伤导致的死亡比例是最高的。
一个合格的安全头盔,在发生碰撞的关键时刻,能够极大地吸收冲击力,有效保护我们的头部。
现在,多地已经将佩戴头盔从过去的“提倡”变为了“强制”,违规者会面临警告或罚款。
这看似是小事,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