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朋友老张开车去邻省出差。刚上高速半小时,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方向盘猛地往右偏——右前轮爆胎了。当时车速110码,后视镜里能清楚看到轮胎碎片飞溅,车身剧烈晃动。老张死死抓住方向盘,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幸亏他当过五年货车司机,硬是稳住方向把车停在应急车道。后来修理师傅检查发现,轮胎内侧有个指甲盖大小的鼓包,正是这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差点要了我们的命。
这次惊险经历让我彻底明白:跑高速就像上战场,车辆检查就是最后的战前准备。开了二十年卡车的老李说得实在:"咱们这些常年跑高速的,哪个没在检查上栽过跟头?今天偷懒少看两眼,明天可能就是救护车来接你。"接下来我要说的这四个关键检查点,都是老司机们用真金白银甚至血泪换来的经验。
第一关:轮胎要当"体检标兵"
去年冬天,京港澳高速上有个宝马车主差点丢了命。出发前他嫌麻烦没检查轮胎,结果刚进服务区就发现右后轮瘪了。维修工拆下轮胎一看,胎壁内侧密密麻麻的裂纹像蜘蛛网,最深的裂口能塞进银行卡。车主这才想起来,这轮胎已经用了七年,平时总蹭马路牙子停车。
真正会检查轮胎的人,绝对不只是蹲下来随便瞄两眼。你得像医生查房一样仔细:先掏出手机电筒照轮胎内侧,特别是靠近轮毂的位置,这里最容易藏鼓包。接着用钥匙尖轻轻刮轮胎花纹,如果橡胶碎片像饼干渣似的往下掉,说明轮胎已经老化到该退休了。最后还要记得测胎压,夏天跑高速别超过标准值的10%,否则高温会让轮胎像吹胀的气球一样危险。
第二关:刹车系统是"保命符"
上个月在沪昆高速,一辆SUV追尾大货车酿成惨剧。事后调查发现,这车的刹车片只剩2毫米厚,刹车油更是三年没换过。当时车主踩刹车时明显感觉踏板发软,但想着"再撑两天就去保养",结果这一撑就成了永远。
检查刹车可不能光看表面。老司机们有个土办法:停车后用手摸刹车盘,如果摸到明显凹槽或者烫得吓人,说明刹车片已经磨损过度。更专业的做法是拿张A4纸塞进刹车片和刹车盘之间,要是纸片能轻松抽出来,说明该换新刹车片了。至于刹车油,不是看颜色深不深,而是要测含水量——去维修店花五分钟做个免费检测,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三关:灯光要当"夜间哨兵"
去年清明假期,王师傅带着全家自驾游。傍晚时分突降大雨,他打开雾灯才发现左前灯不亮。勉强开了五十公里,差点撞上高速上抛锚的货车。后来维修时发现,灯座接口早就被老鼠咬坏了,只是他平时只在市区短途用车,压根没发现这个隐患。
检查灯光千万别犯懒。最好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坐在驾驶座挨个开灯,另个人绕车转圈检查。重点看刹车灯——很多车的第三刹车灯(高位刹车灯)不亮根本发现不了。有个取巧的办法:倒车时看后车挡风玻璃的反光,如果红光区域有缺口,八成是刹车灯罢工了。要是遇上雨雾天,记得提前用抹布擦干净灯罩,雾蒙蒙的灯光在高速上就像蒙着眼跑步。
第四关:油液要当"血液检测"
去年夏天有辆奔驰在高速上自燃,调查结果让人哭笑不得——防冻液漏光后,车主居然往水箱里灌自来水。高温导致发动机过热,最终引燃了线路。更离谱的是,这车机油尺早就探不到油了,仪表盘的故障灯亮了半个月车主都没当回事。
检查油液要讲究方法。看机油得在冷车状态下,先把机油尺擦干净再插回去重新测量。要是发现机油颜色像酱油一样黑,说明该换油了。防冻液要看储液壶的上下刻度线,很多新手容易把玻璃水壶和防冻液壶搞混——记住防冻液壶盖子上通常画着温度计标志。玻璃水也别随便用自来水凑合,北方的朋友更要注意防冻指数,去年冬天有辆车喷玻璃水时直接冻住了雨刮器,司机只能开着窗伸脖子看路。
这些检查听起来麻烦,其实熟练了十分钟就能搞定。我认识个开了百万公里零事故的老司机,他每次出发前都要围着车转三圈:第一圈看轮胎,第二圈查灯光,第三圈检查底盘有没有漏油。他说这不是强迫症,而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在市区开车是技术活,上高速玩的就是态度。"毕竟,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命可不能交给运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