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测试车堆成铁饼山?重庆停车场这幕太扎心!
重庆那个停车场,最近被拍到了一组照片,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一堆问界的测试车,密密麻麻摞在一起,好多都压成了铁饼,跟废铁堆似的。更关键的是,这些车不是随便报废的,是公证处盖了章,白纸黑字证明——这车,正式销毁了。一台都没留。反观某些品牌,测试车转头就卖给了“铁粉”,打着“工程样车”的旗号,价格不低,还抢着要。这对比,像一巴掌打在脸上,响得很。
你说,都是新势力,都是民企,都是中国牌子,怎么差得这么远?一个把测试车当机密,宁可压成废铁也不外流;另一个呢,测试车当商品,还能搞出“限量收藏”的噱头。这背后,不是车的问题,是骨子里对产品、对用户、对行业规则的态度问题。
问界这波操作,狠是狠,但透着一股子“较真”。测试车是啥?是还没定型的半成品,软件没调好,硬件也可能有缺陷。你把它卖出去,万一出事,算谁的?厂家推说“非量产车”,消费者背锅,这不是耍流氓吗?华为和赛力斯搞问界,从一开始就没想走捷径。他们知道,现在新能源这行,水太浑了。多少品牌靠营销吹牛,靠“信仰”拉人头,车还没影儿,定金收了一堆。问界偏不。他们要的是实打实的数据,是闭环的测试流程。车出了问题,不能靠嘴皮子圆,得靠技术改。所以测试车必须销毁,不留后患。这不叫浪费,叫敬畏。
再看另一边,某些品牌把测试车当“盲盒”卖,美其名曰“支持国货”,实际是把用户当小白鼠。你花几十万,买台没过审的车,软件随时可能崩,安全气囊说不准就失灵。出了事,人家一句“您买的是非上路车辆”就打发了。这算盘打得精,可良心呢?用户信任呢?全砸锅里了。
别觉得这是小事儿。一个企业,敢不敢把问题车销毁,直接决定了它能走多远。你看传统大厂,丰田、大众,哪个敢随便放测试车上路?都是层层验证,确保万无一失才投产。问界现在这么做,恰恰是在向真正的汽车工业标准靠拢。他们清楚,靠“粉丝经济”只能火一阵,靠品控和口碑才能活十年、二十年。
反观那些把测试车当商品的品牌,短期看是赚了钱,长期看,是在透支信任。一旦哪天出个大事故,舆论反噬,分分钟能把品牌拍死在沙滩上。看看过去几年倒下的新势力,哪个不是一开始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连售后都找不到人?
所以,别光看谁卖得多,谁粉丝多。得看谁把规矩当回事。问界这一堆铁饼,看着心疼,可它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宁可成本高点,也不能让用户冒风险。这种企业,哪怕现在慢一点,也值得尊重。而那些靠“信仰”和“情怀”圈钱的,热闹归热闹,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会给出答案。
车不是手机,砸了能换。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愿把车压成铁饼,一个愿把铁饼当宝贝抢,这差距,还用说吗?
造车不是闹着玩,敬畏规则才能走得远。
资料来源:搜狐汽车、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公开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