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 4 月 21 日,特斯拉股价遭遇 "黑色星期一",收盘暴跌 5.75%,市值单日蒸发 4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280 亿元),创 2024 年 3 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一暴跌不仅终结了美股科技股的反弹势头,更将特斯拉推至舆论漩涡中心 —— 其股价自特朗普就职以来已接近腰斩,投资者对马斯克的信任危机与日俱增。
特斯拉 4 月 2 日公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全球交付量仅为 33.67 万辆,同比下滑 13%,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39 万辆。其中,主力车型 Model 3/Y 交付量同比减少 12%,中国市场销量虽同比微增 8.8%,但营收却下滑 3.7%,暴露出 "以价换量" 策略的局限性。更严峻的是,特斯拉毛利率已连续三年下滑至 18.4%,Piper Sandler 分析师警告称,"这可能是特斯拉近十年来最差的利润率表现"。
市场对特斯拉的增长前景产生严重质疑。华尔街见闻指出,特斯拉 Q1 产量同比下降 16%,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70%,而竞争对手比亚迪同期销量突破 37.7 万辆,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 15.4% 进一步提升至 18.2%。小米汽车 3 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距离 3 万辆仅一步之遥,其 SU7 车型连续三个月销量超越 Model 3。
除业绩承压外,CEO 马斯克的政治介入成为股价暴跌的导火索。作为特朗普政府效率部门负责人,马斯克公开支持关税政策,导致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遭遇系统性抵制。数据显示,特斯拉 3 月在德国、丹麦、瑞典的销量同比暴跌 76%、65.6% 和 63.9%,法国市场跌幅达 36.8%。更有极端事件发生:法国 12 个特斯拉充电桩遭纵火破坏,德国经销商门店被焚毁,现场发现反特斯拉标语。
市场研究机构 YouGov 调查显示,67% 的美国成年人表示 "不会考虑购买特斯拉",其中 37% 明确将马斯克列为主要原因。Wedbush 分析师 Dan Ives 指出,"马斯克的政治冒险已导致特斯拉损失至少 10% 的潜在客户,欧洲市场流失率可能超过 20%"。摩根大通更是直言,"汽车史上从未有品牌贬值速度如此之快"。
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特斯拉的困境。中国 4 月 11 日宣布将对美关税提高至 125%,直接导致特斯拉停售美国进口的 Model X/S 车型,这两款高价车型虽销量占比不足 3%,但进一步削弱了品牌高端形象。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计划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特斯拉北美工厂 50% 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链,关税成本可能导致单车成本增加 5000 美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市场预期 2025 年将降息两次,但 3 月 FOMC 会议将经济增长预期从 2.1% 下调至 1.7%,通胀风险上升迫使投资者抛售高估值科技股。特斯拉作为利率敏感型成长股,其股价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是标普 500 指数的 2.3 倍,此次暴跌中首当其冲。
面对危机,特斯拉试图通过 "组合拳" 挽回颓势:
平价车型押注:内部代号 "E41" 的低成本 Model Y 计划 2026 年投产,制造成本降低 20%,但减配策略可能进一步损害品牌价值。
FSD 商业化破局:马斯克承诺 2025 年实现 Robotaxi 服务,但自动驾驶事故频发(2025 年已发生 3 起致死事故),工信部近期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智驾功能,FSD 推广受阻。
供应链重构: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 95%,墨西哥工厂建设加速,但关税政策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
然而,投资者对特斯拉的耐心正在耗尽。瑞银将其全年交付预期从 220 万辆腰斩至 170 万辆,富国银行更是给出 120 美元的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 30% 下跌空间)。一位匿名对冲基金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除非马斯克立即辞去政府职务,否则特斯拉的品牌修复将遥遥无期"。
结语:特斯拉的暴跌折射出科技巨头在政治、经济、市场多重风暴中的脆弱性。当马斯克在白宫与华尔街之间 "左右互搏" 时,投资者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这家曾经颠覆汽车行业的公司,是否正在失去其最宝贵的创新基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