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SUV综合续航1300公里,纯电与增程真实体验大反转
凌晨五点半,深圳机场网约车等候区的空气里还带着点潮湿。天刚蒙蒙亮,一辆挂着绿牌的SUV停在我面前。师傅一边熟练地操作手机接单,一边随口问我要不要顺路拼个单。我盯着那块醒目的绿色车牌琢磨了两秒,还是没忍住开口:“师傅,这车充一次电能跑多久啊?”他头也不抬地回我一句:“满电430公里,快充12分钟就能继续跑。不过这不是纯电,是增程。”
要说最近朋友圈和车友群最热闹的话题,还得数某新势力宣布即将上市的综合续航超1300公里的新款增程车型。430公里纯电续航、12分钟补能80%、加油三分钟直接复活——这些数据像是给新能源圈丢进了一颗炸弹。不夸张讲,我身边不少原本坚定站队纯电的小伙伴,都开始动摇了。
其实“增程”这个词,不算新鲜玩意儿。当年通用雪佛兰Volt就搞过类似思路,只不过那会儿市场还没准备好接受它。一位北京通州的网约车老司机老张跟我聊起账本:他开的是一台国产品牌的增程SUV,每天两次家充,大概省下八十来块油钱。他最得意的一次,是去年十一假期堵在京承高速上,看见旁边几台纯电轿车主在服务区排队抢桩,他发动机一点火掉头去加油站,两脚油门直接甩开大部队。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现在一些商场地下停车场里已经形成了小型“江湖”。理想L系列、问界M7这些主打家庭用户的大尺寸SUV,经常看到他们把充电枪长期挂在自家固定位置;而比亚迪汉这种偏向运动取向的车型,则更多是随手收起随车充。这背后其实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多数城市通勤族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用不上太多燃油。但偶尔长途出行或者节假日遇到极端天气时,“有备无患”的安全感,就是靠发动机兜底来的。
行业内部流传过一个挺吓人的数字,今年1-5月30万元以上新能源销量里,有42%都是增程动力。甚至连二线豪华品牌4S店销售都吐槽,现在客户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增程版”,没有的话人家直接走人。有朋友笑称,现在石化公司都开始布局超快充桩,加油站小哥见到来加满的小林(90后宝妈)都会打趣:“你们这帮精明人,又薅我们羊毛又薅国家补贴。”
小林自己倒是乐呵呵,她手机装六七个不同品牌APP:家用谷峰3毛钱一度,公司楼下1块钱,高速服务区2块但送洗车券……她老公开的宝马X3,一个月光加95号汽油的钱够她三个月家庭+办公+周末郊游全覆盖。“真到了冬天冷得发抖的时候,我也不用担心暖风把剩余里程烧成个位数。”她说完哈哈笑起来,“关键时候还能当移动发电竞争对手。”
并不是所有老司机都对这套组合拳毫无怨言。有些技术控研究出所谓黄金右脚秘笈,在高速上尽量让发动机以最佳效率工作,把平均百公里耗油压到6升以下;还有群友总结出“三不原则”:高于1.5元/度的不冲、剩余低于20%不冲、电流不到100kW不冲。这些看似鸡贼的小技巧,其实正好说明了当前补能环境仍然有待完善——尤其是假期服务区排长龙时,那种焦虑感并不会因为你开的是什么动力形式而彻底消失,只不过应急方案多了一条罢了。
回头看行业发展曲线,也许谁都没想到马斯克曾经一句“落后技术”的评价,如今被国产厂商用硬核产品力狠狠反击回来。当430km纯电+870km燃料拓展成为现实,你会发现选择变宽广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自由。从此以后,无论是日常市内代步、省钱省心地插枪慢慢养成习惯,还是节假日跨城奔波、一脚刹停切换模式再走,都变成一种可以自如掌控、不必妥协的新常态。
身为90后的我,总觉得汽车圈每隔几年就会冒出来一次这样颠覆认知的大新闻。但真正改变大家决策逻辑和消费习惯,还得靠那些具体又琐碎的生活体验——比如早高峰抢不到公共快桩,比如冬天下班赶时间临时决定去趟郊外,再比如父母来城里探亲怕中途断粮。这些瞬间堆积起来,让越来越多人从观望变成尝试,从尝试变成坚定拥护者,然后拉着亲戚朋友一起入坑,一步步推动整个产业悄悄完成逆袭。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上周末聚餐,有位坚持买纯电轿跑的小哥分享最新糗事:五一期间堵在沪宁高速,他愣是在服务区排队两个小时才轮到自己插枪。“当时隔壁那辆理想L9司机还特体贴,让老婆孩子先去吃饭,他自己守着座椅刷短视频。”听完众人哄堂大笑,但没人再嘲讽谁选错阵营,因为彼此都清楚,这世界正在被新的技术和选择重新划分疆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