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插进点火口的一刹那,其实可以听到比轰鸣声更轻微的东西。比如,销售顾问看向客户的眼神,带着考古学家研究恐龙化石的认真,也带着赌徒下注前额头微湿的执念。展厅的灯光落在新款EV车漆面,反射出“新能源大跃进”几个字的摩斯电码。数字不会说谎,利润表上,每0.1%的变化,埋着不只是一辆车的命运,更是这一行里成千上万颗螺丝的哭声。
今年1到7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6%,行业收入达5.9万亿元,同比增长8%。看上去是块“肥肉”,咬一口,脂肪比例却挺高:收入往上蹿,利润只涨了0.9%。抱着大裤衩的快乐,实则裤兜里没几个钱。成本线和进账线如两条同行的蛇,步调惊人一致,那点利润就像旧报纸里的彩票,每次铅字都勾动人心,但真要兑现,常是小概率。
这么庞大的数字堆砌出来的行业,和坐在桌上拆盲盒差不多。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产量同比增长33%,市占率直奔“过半壁江山”。燃油车仿佛老戏骨,舞台越做越小,只能靠老本吃饭,同比下滑已成家常便饭。今年7月,行业利润率3.5%,不但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9%的及格线,还环比6月、同比去年7月双双跑输大盘。一边被“新能源革命”鼓吹着往前冲,一边老派燃油车拖着后腿,所有人都在等新王登基,但旧王的遗产还没消化完。
做这一行久了,难免有些“尸检”心态:总忍不住想多剖几层看看病灶在哪儿。利润低,听上去像个坏消息。本质不过是产业链“剪刀差”罢了——产业链长,链条上下游分蛋糕的手多,夹缝里蹭油水的功夫还是拼杀主力。主机厂利润低,那是“共克时艰”;零部件挣点便宜,那叫做“供应链共振”;销售端开卷,为了市场份额红眼,返利、促销、免息贴息轮番轰炸,这场价格大战里,“成功人士豪华座驾”的背后是经销商算到掉发的毛利率。
“4.6%利润率”听起来夸张?不妨举个日常例子。一个新上市的智能电动车,媒体稿子洋洋洒洒三千字,列功能、拉仇恨、秀情怀,最后落到店头,购车优惠满天飞,金融政策五花八门。有时候,全链条血拼下来,一台车的净利,顶多一顿法餐。车主和朋友聚餐,聊起“车厂都是割韭菜”,往往不知道割下来的韭菜大多数流向了钢铁、电池、芯片、上游供应商的账本。下游企业的账板平滑好看,因为体量大、信息分散、覆水难收;主机厂处处留疤,每笔钱都写着“高额研发”,“补贴熔断”,以及未来几十年的后市场未知数。
当然,不是没人梦想“提纯”利润——但现实比化学实验复杂的多。你想让一辆车性能更优、配置更高、宣传更猛,先得把研发团队加班到眼神呆滞,把零部件价格刀口舔血的砍到极致,然后用一堆政策补贴拉平市场焦虑。这里面没有侠客,只有熬夜的工程师,以及“贷款买创新点”的市场部。新能源车高产高速增长令人亢奋——老板们清楚,今天的高估值是明天的高血压,倘若渗透率再翻一倍,利润不跟上,市值不过是泡沫画皮。
习惯了“黑色幽默”处理数据,我已经麻木于一种悖论:谁都说市场卷、成本高、增长难,但谁也放不下手里的那把椅子。一旦抽身,入口即化的不是蛋糕,是自尊心,甚至整个团队吃饭的资本。《让子弹飞》里说“站着把钱挣了”,可这桌钱,绝大多数人都得蹲着或者干脆趴着才有资格瓜分。
有时候觉得,整个汽车圈都在玩“谁先眨眼”的心理博弈。头部品牌靠技术护城河,腰部品牌堆渠道冲销量,新势力花样多到让人以为进了马戏团。可年中财报出来,每个品牌都要在股东面前表演“如何面带微笑地解释利润缩水”。于是就有了业绩说明会上奇特的话术:“成本升幅受控”,“战略性亏损抢占赛道”,“高研发投入是对未来的预支”。如果把这些话术当真,那谁还需要会计?直接画大饼就行了。
走到这一步,其实真没谁能躲在“时代”后面。我们总说中国汽车市场是“惊险刺激的马拉松”,但大部分人忘了主角不是参赛者,而是脚下在不断移动的跑道。新能源渗透率越高,油车留给自己的空间越塌缩,利润被上下游吸食,整个行业正被一层隐形的手术刀切割成几块——高端智能化、小众个性化、规模化杀价、技术平台化——选择题越来越多,正确答案却越来越难抄。
写到这里,心里其实没有什么江湖情怀,也有点理解同行愈加诡谲的微笑。毕竟,没人会拒绝涨工资,但每个人都谨慎琢磨自己头像会不会出现在裁员名单上。挣的是产业革命的钱,焦虑的却是微薄利润,所有的豪言壮语翻译成财报,几行数字就够了。
所以问题来了:你希望你的车是利润厚养的“贵族名车”,还是价格内卷出来的“薄利快餐”?或者,我们是否该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技术进步和利润空间,很可能永远只写在不同的KPI里?在卷成麻花的车市里,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才经得起明天工位隔壁那声叹息?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