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满意度爆表?别逗了,数据在打脸!
看到那份“2025年燃油车用户满意度创历史新高”的报告,我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数据确实漂亮:满意度81分,抱怨率降到9%,忠诚度79分,全是近十年最佳。
但你们真信这个?
扒开光鲜的外衣,里面爬满了虱子。百辆新车故障次数179次,比去年少了9次,听着不错是吧?可故障分布扎眼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内饰这三大系统,故障占比直接冲到72%。啥概念?三年前还不到一半呢!
具体故障清单更是让人笑出声:“车内手势控制失灵”“指纹识别失灵”“面部识别失灵”……好家伙,这是跟“失灵”杠上了?还有“车载K歌音质效果差”“抬头显示效果不佳”。我就纳闷了,咱买的是车还是移动KTV?是代步工具还是科幻玩具?
最要命的是“自动紧急制动距离判断不准确”。这可不是唱歌难听那么简单,这是要命的事。
一边是厂家拼命往车里塞这些花里胡哨的电子功能当卖点,一边是这些功能集体掉链子。这不是技术进步,这是智商税。
传统部件倒是真进步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故障率普遍下降。可惜,这些扎实的进步,全被那些半成品般的“智能功能”给毁了。
服务方面更惨。销售服务满意度80分,降了1分;售后服务79分,直接掉2分。交车过程、线上服务、试乘试驾都在退步,服务收费满意度持续低位,服务效率排名下滑。
说白了,现在的燃油车陷入了一个怪圈:机械素质上去了,电子玩意下来了;车本身更靠谱了,卖车和修车的人却更不靠谱了。
厂家们卷错了方向。不在三大件上继续深耕,反而在那些华而不实的“智能”配置上疯狂内卷。结果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再清楚不过:我们要的是一辆靠谱的车,不是一个装着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那些动不动就失灵的手势控制、面部识别,除了增加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还有什么用?
这份满意度报告,表面歌舞升平,内里危机四伏。它揭示的不是行业的繁荣,而是方向的迷失。
下次买车时,想想这份报告:你是想要一辆车,还是想要一个装满故障的“智能玩具”?当厂家把算盘打在那些你没用的功能上时,你的满意度,从何而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