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骑电动车的人来说,9月将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值得注意,将国标车最高速度锁死在25km/h。这则规定一出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因此行内许多人都建议电轻摩非机动化,方便老百姓,你是否赞同?
新国标锁死时速的标准
2019年实施的强制国标,就是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速度为25km/h,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投票和意见征求,本以为会迎来大改。但从重新修订版的国标来看,不但这个限速未改,还进行了加强。
新国标的强制性在于防篡改要求,比如当车速超过25km/h,电机会停止动力输出,减少非法提速的可能,将国标车速度上限牢牢钉死在25km/h。所以,以后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将不能够简单的解码提速,如果提速需要进行许多改装,成本提升。
当然,和限速放在一起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需求。这个速度不能满足日常的骑行需求,尤其是外卖员这类专职群体。因此,必不可少会衍生出一些乱象。
限速催生提速灰色产业链
新国标意图靠限速来增加安全性,却在现实中催生了非法改装提速灰色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商家不得已提供破解限速、提升动力服务,这也造成了安全与监管的恶性循环。
此前,央视曾两次报道过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的问题,先是北京后是南宁,将摄像机直指提供改装的门店。同时,各地的多部门也在开展联合监管,禁止电动车门店和维修铺提供非法改装服务,违者面临着罚款、扣车等处罚。
但就是这么一种严查的态势下,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依旧未能遏止。不久前,记者到济南某门店调查发现,有商家直接说9月前买旧国标车能跑35km/h。可见,非法改装监管仍然是流于表面。
呼吁电轻摩非机动化破局
个人认为,当前的核心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的刚性限速,未能容纳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出行需求。对此,不少人建议解禁摩托车,小甄的看法则是将电轻摩非机动化。
目前,电动轻便摩托车最高设计速度为35-50km/h,明确纳入“机动车”的管理范畴,需要上蓝色机动车牌,持有机动车驾驶证。在禁限摩城市不能合法上路,在非禁限摩城市,还面临着无牌无证被查的可能。但这类车速度适中、价格适中,比较符合大部分人的出行需求。
所以,如果能够解禁电轻摩,最好能够纳入非机动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老百姓出行效率,更能将监管从无休止的“查改装”中解放出来,属于双赢的局面。
总结
新国标保障安全的初心值得肯定,但电动车毕竟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那这项标准就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既然新规已经敲定,限速不会更改,那唯一期盼的就是解禁摩托车,或者解禁电轻摩,或者电轻摩非机动车化。
对此,你还有哪些个人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