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在路上,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过这种让人心头一紧的状况:准备向右并线,习惯性地看了一眼右后视镜,镜子里干干净净,感觉万无一失,于是方向盘一打,车头刚探出去,旁边就传来一阵急促刺耳的喇叭声,紧接着一辆车像是凭空出现一样,紧贴着你的车身呼啸而过。
这一瞬间,冷汗都能浸湿后背,心里直犯嘀咕,难道是自己眼花了?
还是这后视镜压根就是个摆设?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灵异事件,也不是后视镜的质量问题,而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从拿到驾照那天起,可能就从没真正把后视镜调到它最理想的工作状态。
这三块小小的镜子,被称作司机的“第二双眼睛”,这话一点不假。
但如果这双眼睛的位置不对,那我们看到的景象就是扭曲的,甚至是充满欺骗性的。
要想让它们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大的安全价值,我们得先从一个最容易被忽略,也最根本的步骤说起,那就是调整驾驶坐姿。
很多人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今天穿了件厚衣服就往前凑合凑合,明天换了双鞋就往后挪挪。
这种随意的坐姿,恰恰是导致后视镜“失灵”的罪魁祸首。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用照相机拍照,如果每次拍照时,你站的位置都不一样,那你拍出来的画面肯定大相径庭。
我们的眼睛就是镜头,坐姿就是那个三脚架,如果“三脚架”的位置忽高忽低、忽前忽后,那么通过后视镜这个取景器看到的画面自然也就失去了准星。
所以,在动手调整后视镜之前,请务必先完成一个标准化的“登基仪式”。
首先,坐进驾驶位,身体稳稳地靠在座椅靠背上,然后用左脚去踩刹车踏板(如果是手动挡车就踩离合器),一直踩到底,感受一下你的膝盖是不是还保持着一个自然的、不费力的弯曲状态。
如果腿完全伸直了,说明座椅太靠后,紧急情况下发力会慢;如果膝盖弯曲得太厉害,说明太靠前,长时间开车会很累。
调整好前后距离后,再来调整方向盘。
双臂向前伸直,手腕的位置正好能搭在方向盘的上沿,这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
把这个坐姿固定下来,让身体形成肌肉记忆,这才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原点”。
只有这个原点不变,我们接下来对后视镜的调整才有意义。
基础打好了,我们再来逐一攻克这三面镜子。
先说离我们最近的左侧后视镜。
它的调整相对简单,记住一个口诀就行:让远方的地平线保持在镜子的正中央,也就是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的比例。
这样调整,视野最开阔,既能看到后方车辆的整体轮廓,判断它的车型和速度,也能兼顾到地面上的交通标线。
左右的位置呢?
要把我们自己车辆的左后侧车身,调整到占据镜子右侧边缘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
很多人会觉得,看到自己的车身不是浪费了镜子的宝贵空间吗?
恰恰相反,这四分之一的车身,是我们判断后车距离和位置的最重要的参照物。
没有它,后车就像悬浮在空中,你很难直观地判断出它离你到底有多近。
当这四分之一的车身存在时,你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后车是正在靠近,还是正在远离,以及它在你车道的哪个位置。
一个简单有效的验证方法是,调整好之后,你的左前车门把手,应该正好会出现在后视镜的右下角。
接着就是最关键,也是盲区最大的右侧后视镜。
根据交通安全部门的一些统计分析,城市道路中发生的并线剐蹭事故,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与右侧后视镜的视野盲区有关。
所以,对右后视镜的调整,我们得用点“特殊照顾”。
左右的调整方法和左边一样,让车身占据镜子左侧边缘的四分之一。
但在上下调整上,就不能再“天地对半”了,而是要让地面占据镜面大约三分之二的面积,天空只留下上面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对待?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驾驶位在左边,我们是通过一个比较大的斜向角度去看右后视镜的,这天然就造成了右侧车身旁边的盲区要比左侧大得多。
把更多的视野留给地面,至少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好处。
第一,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右后轮附近的情况。
这在靠边停车、或者在狭窄路段行驶时尤其有用,能有效帮助你判断车轮与路边马路牙子、花坛或者其他障碍物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刮伤,特别是对于爱护轮毂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福音。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更大的地面视野能让你更容易发现那些处在低位的潜在危险,比如突然从侧后方快速插上的电动自行车,或者是在路边玩耍的小孩。
如果还是天地对半的调法,这些危险目标很可能就隐藏在你视野下方的盲区里。
同样,调整好之后,右前门的门把手通常会出现在镜子的左下角。
最后,我们来谈谈车内的中央后视镜。
这面镜子常常被新手司机忽略,甚至有的人会在后挡风玻璃前堆满杂物,完全遮挡住它,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中央后视镜是你的“战略望远镜”,它能让你对正后方跟随的车流情况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它的调整方法最简单:抬头看,确保能通过它看到整个后挡风玻璃的全貌,不留死角。
左右位置上,稍微向右偏一点,直到镜子的左边边缘,刚好切过你自己的右耳轮廓,也就是说,在正常的驾驶姿态下,你从镜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脸的。
这面镜子不是用来整理仪容的,它的视野应该全部服务于观察路况。
一个调整得当的中央后视镜,能让你在需要紧急减速或刹车时,迅速瞟一眼就能判断后车的跟车距离是否安全,从而决定你是重刹还是轻点刹车来提醒后车,这在高速公路上能有效预防追尾事故。
当然,即使我们把这三面镜子都调整到了理论上的最佳位置,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汽车的视野盲区是客观存在的,后视镜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它,而无法彻底消除它。
那个位于我们车辆侧后方,大约45度角的位置,就是后视镜视野和我们侧窗视野之间的一个“断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绝对盲区”。
要弥补这个最后的漏洞,就需要我们养成一个至关重要的驾驶习惯:在准备变道或者转弯时,除了看后视镜、打转向灯之外,还必须快速地、小幅度地转动一下头,用眼睛的余光去扫一眼你即将并入车道的那个方向。
这个动作被称为“过肩观察”,它花费的时间不到一秒钟,但就是这关键的一瞥,能让你百分之百地确认盲区里是否藏着一辆车或一个行人。
这才是驾驶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坚实的一道屏障。
所以,花上几分钟,把你的坐姿和后视镜仔仔细细地调整一遍,然后把“看镜加转头”这个组合动作刻进你的驾驶本能里,你会发现,开车上路将变得更加从容和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