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在跟我吐槽,他看中了理想的L9,但又担心增程式技术是不是真的靠谱。 “网上有人说这是过渡产品,明年就淘汰了,可试驾的时候那静谧性和加速感,比我家那台老燃油车强太多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2026年上半年,像他这样的消费者可能迎来最佳购车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电池技术正在快速稳定下来。 主流厂家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已经在大力推广800伏高压平台,2025年就有多款车型搭载。 900V架构也开始规模化量产,这意味着充电速度大幅提升,以前充半小时才能跑300公里,现在可能只需15分钟。
更重要的是,增程式汽车的核心部件,增程器,经历了明显优化。 早期车型被诟病的噪音问题,在新一代产品上得到改善。 理想汽车自研的1.5T增程器,通过精密隔振技术,噪音水平比2024款下降了40%,开起来几乎感觉不到发动机介入。
这些技术进步不是空谈。 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800V平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预计突破20%,而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占比普遍提高,电池容量提升20%以上。 消费者不用再为“亏电油耗高”而纠结,因为新系统优化了能量管理,长途行驶油耗可以控制在6L/100km以内。
政策层面也在给车市加温。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虽然从全免转为减半,但延续到2026年,单车最高减税1.5万元。 这对想买中高端车型的人来说,直接省下一大笔钱。
区域利好更实在。 比如云南地区推出置换补贴,最高能拿1.5万元;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能源号牌优先政策,让摇号难的家庭多了选择。 充电补贴也在多地落地,有的城市每度电补贴0.3元,算下来用车成本比燃油车还低。
但真正让普通消费者动心的,是明年上半年三大具体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增程式汽车产品爆发。 如果说2025年是混动普及年,2026年就是增程的成熟年。 理想、问界这些品牌已经铺开第二代平台,能耗和动力表现大幅优化。
价格下探是关键。 15万到20万区间,将出现大量高性价比车型。 星纪元ES增程版预计定价18万起,阿维塔06增程版可能下探到16万。 这个价位以前只能买合资燃油车,现在能买到智能座舱、L2级辅助驾驶俱全的增程车。
增程车的优势在于场景适配。 它没有纯电的续航焦虑,比如跑长途时,加油站遍地都是,不用像纯电车那样规划充电站。 又兼具电驱动的平顺性,市区通勤用电,成本低至每公里0.1元。 尤其适合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用户。
第二个机遇是主流品牌价格策略更友好。 今年底,增程式车型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理想L6降价2万,问界M7推出限时优惠,到明年上半年,车企会转向“稳价走量”,促销力度不减,但配置更扎实。
比亚迪将推出年度改款唐DM-i,智能座舱升级为DiLink 5.0系统;吉利银河L7改款会优化底盘调校,过减速带更舒适。 这时候买车,不像前两年那样容易踩坑,因为产品迭代速度放缓,主力车型生命周期延长。
价格战覆盖全系车型。 特斯拉Model Y推出5年0息金融方案,比亚迪秦L EV价格下探到7.98万。 8万元价位成为车企必争之地,五菱星光混动版直接对标燃油车,用低价抢占市场。
第三个机遇是二手车保值率反弹。 现在新能源技术更新慢了点,主力车型比如理想ONE、问界M5,在二手车市场逐渐受认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大型SUV保值率环比上涨,增程式车型表现突出。
以前新能源车一年亏一半,现在增程车三年保值率能到55%以上。 比如一台2023款的理想L9,当初买35万,现在二手市场还能卖20万左右。 这是因为增程技术接近纯电体验,又没有里程焦虑,二手买家更愿意接手。
但机会面前也得擦亮眼。 第一类要谨慎的是迭代过快的纯电车型。 比如某些品牌一年推一款新车,老车主刚买半年就成旧款。 这种车贬值快,除非家里有矿或急着用车,否则最好观望。
第二类是月销不足千辆的新势力车型。 有的品牌吹得天花乱坠,但整个企业月销才几百台。 这种车售后可能断档,零部件供应都成问题。 比如某新势力去年推出一款轿跑,月销一直徘徊在200台左右,今年就传出了停产消息。
消费者怎么选? 家庭首购群体可以看插混车,兼顾续航和成本;市区通勤为主的,选支持超充的纯电车;经常跑长途的,增程车最稳妥。 2026年上半年,这些选择都会更丰富。
市场数据印证了趋势。 2025年增程式车型市占率预计突破10%,比2022年的3.6%翻了两倍多。 理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问界M9上市首月订单破万,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
技术细节也在迭代。 比如增程器的热效率提升到40.5%,比许多燃油机还高。 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让纯电续航轻松突破200公里。 这些进步不是纸上谈兵,实际驾驶中能明显感受到。
政策红利不止于国家层面。 地方政府在推动充电桩建设,2025年全国公共充电桩预计超过300万台,覆盖率提升到80%。 这意味着即便在农村地区,也能找到充电点。
价格下探的背后是成本控制。 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回落60%,让车企有空间降价。 同时,规模化生产让增程器成本下降30%,这部分优惠直接传导给消费者。
二手车市场的变化值得关注。 以前新能源车因为电池衰减,二手价低得可怜。 现在电池技术稳定,8年质保成标配,买家敢接手了。 尤其增程车,发动机部分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更受二手车商欢迎。
但买增程车也要看品牌。 头部企业如理想、问界,售后网络完善,小问题能快速解决。 而一些新品牌,可能连4S店都没覆盖到地级市,维修得等配件半个月。
充电生态的完善也是利好。 2025年,快充桩比例提高到40%,高速服务区基本全覆盖。 开增程车出行,即使不充电,加油也方便,不用像纯电车那样排队等桩。
消费者决策时,可以关注实测数据。 比如某媒体测试显示,理想L6在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仅6.5L,比同级别燃油车省油30%。 这种实际表现,比参数更有说服力。
区域市场差异明显。 在限牌城市,新能源号牌优先让增程车吃香;在非限牌地区,补贴政策拉动销量。 比如成都推出购车补贴5000元,直接刺激本地消费。
车企策略也在调整。 以前靠堆配置吸引眼球,现在转向用户体验。 比如智能座舱的语音助手响应速度提升到毫秒级,底盘调校兼顾舒适和运动,这些细节优化让车更好开。
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跟得上节奏。 一些传统车企转型慢,增程车型油耗偏高,智能功能落后,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消费者选车时,得看实测口碑,而非广告宣传。
价格战的另一面是品质保障。 车企降价不减配,比如比亚迪汉DM-i改款增加了疲劳监测系统,吉利星越L增程版升级了隔音材料。 这些升级让车主觉得钱花得值。
二手车保值率反弹有数据支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5年5月,增程式车型三年保值率平均为58%,高于插混车的45%。 这说明市场认可度在提高。
对于犹豫的消费者,不妨等等明年的新车。 比如长安深蓝S7增程版将搭载新一代增程器,油耗降低10%;哪吒S增程版会升级电池管理,纯电续航提升到250公里。
充电便利性改善明显。 2025年,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率预计达50%,物业配合度提高。 很多新楼盘直接预留充电接口,买车后安装不再扯皮。
但增程车也有短板。 比如高速行驶时,发动机噪音仍比纯电车大;电池重量导致车身较重,过弯灵活性稍差。 消费者得根据自身用车场景权衡。
政策延续性不确定因素存在。 购置税减免2026年后是否延续未知,部分地区补贴可能退坡。 这促使消费者在窗口期出手。
市场教育也在加强。 许多4S店推出增程车深度试驾,让用户体验亏电状态下的表现。 这种透明化营销,打消了“增程等于落后”的偏见。
供应链优化带来成本下降。 比如电控系统国产化率提升,让增程车零部件成本降了20%。 这部分利润空间,车企用来打价格战或升级配置。
消费者购车时,可以关注续航实测。 某汽车网站测试显示,问界M5增程版实际续航比标称多出10%,因为能量回收系统效率高。 这种超额表现增加购买信心。
二手车评估标准完善。 现在检测机构能用设备读取电池健康度,让买家放心。 增程车因为结构相对简单,评估误差小,成交率更高。
但新势力风险不容忽视。 有的品牌月销长期低迷,比如某企业旗下车型月均销量500台,这种品牌可能突然退出市场,售后成难题。
技术迭代放缓是双刃剑。 好处是产品成熟,坏处是创新减速。 消费者选车时,不必追求最新技术,而是看稳定性和口碑。
区域政策差异大。 比如广东对新能源车免收路桥费,江苏提供充电桩建设补贴。 这些地方性利好,让购车决策更复杂,需结合居住地考虑。
车企服务升级也是机遇。 理想汽车推出终身免费保养,问界提供电池终身质保。 这些服务降低用车成本,增加车辆残值。
消费者反馈影响产品改进。 比如增程车早期被吐槽的充电速度慢,现在快充30分钟可补能80%。 这种迭代响应了市场需求。
市场分化明显。 一线城市偏好高端增程车,三四线青睐经济型。 车企针对不同市场推出细分产品,如理想L6针对家庭用户,问界M7瞄准商务人群。
但价格战可能挤压利润。 一些小车企为降价偷工减料,比如用低标准电池或简化电控系统。 消费者需警惕过于低廉的车型。
数据透明度提高帮助决策。 许多平台公布实测油耗、续航偏差率,让消费者比较客观数据。 比如增程车亏电油耗普遍在6-7L/100km,纯电续航150-200公里。
充电网络扩张减轻焦虑。 2025年,国家电网计划新增充电桩50万台,覆盖90%高速服务区。 开增程车长途旅行,加油充电两不误。
消费者购车时机值得琢磨。 明年上半年,车企为冲半年销量,促销力度大;又逢政策红利期,此时买车可能省下数万元。
但个体需求优先。 常跑高速的选增程,市区代步的选纯电,混动适合摇摆用户。 2026年的车市,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市场竞争加剧利好消费者。 车企不得不在价格、配置、服务上卷,最终受益的是买家。 比如现在20万就能买到L2+辅助驾驶的增程车,几年前得30万以上。
技术细节如增程器热效率,从38%提到40.5%,看似微小,实际节省油耗10%。 这些进步累积起来,让用车成本显著下降。
政策执行层面需注意细节。 比如购置税减免需满足车辆价格上限,部分高端车型可能不适用。 消费者购车前要核实条件。
二手车市场规范化进行中。 认证二手车增多,提供质保服务。 增程车因为电机结构简单,二手检测更准确,贬值率趋稳。
但新能源车保险费用较高,尤其增程车因含发动机和电池,保费可能比纯电高10%。 这是购车预算需考虑的隐形成本。
消费者试驾体验关键。 许多车主反映,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动力衰减不明显,这是技术优化的结果。 实际试驾能验证宣传真实性。
区域市场动态影响供需。 比如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增程车因有发动机余热供暖,比纯电更实用,当地销量可能更高。
车企营销策略变化。 从前强调续航数字,现在突出场景化使用,如“周末郊游不充电”的卖点。 这更贴近真实需求。
但技术路线争议仍在。 有人认为增程是妥协方案,但市场反馈显示,它解决了纯电和燃油的痛点。 消费者用销量投票。
数据支撑趋势。 2025年1-5月,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50%,增速超纯电。 这说明接受度在快速提升。
充电兼容性改善。 现在增程车支持多数公共充电桩,不用专属设备。 这降低使用门槛,增加便利性。
消费者决策时可参考长期成本。 增程车保养周期长,发动机部分维护简单,整体持有成本低于燃油车。
但电池寿命仍是顾虑。 虽然质保延长,但实际衰减率因人而异。 选大品牌电池,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更可靠。
市场教育需加强。 许多用户仍不知增程车可油可电,以为必须充电。 车企通过体验活动澄清误解。
政策联动效应。 比如新能源车与碳积分挂钩,车企生产增程车可获积分,这部分收益反哺降价。
消费者应关注实际能耗。 某实测显示,理想L9城市用电每公里0.15元,高速用油每公里0.5元,综合成本低。
但增程车重量大,轮胎磨损快,更换成本高。 这是用车中需考虑的细节。
技术标准化推进。 如增程器接口统一,降低维修难度。 这提升二手车流通性。
市场反馈循环形成。 销量增长推动技术优化,优化又促进销量。 2026年上半年,这个循环可能加速。
消费者需避开炒作概念。 有的品牌吹嘘“超增程”技术,但实际参数无突破。 选车时看核心指标,如油耗、续航、智能功能。
区域试点政策如上海对增程车发放新能源牌,直接刺激购买。 这类政策可能扩散到更多城市。
车企产能提升保障交付。 理想汽车工厂扩建后,月产能达5万台,等车周期缩短到2周内。 这改善购车体验。
但供应链风险存在。 如芯片短缺可能影响生产,导致优惠缩水。 消费者可关注库存动态。
数据化购车工具普及。 许多APP提供车型对比、能耗计算,帮助决策。 比如输入日常里程,可推荐增程或纯电。
消费者口碑权重提高。 社交媒体上真实车主分享用车体验,如增程车在零下环境的表现,比广告更可信。
技术细节如电控系统响应速度,影响驾驶质感。 新平台优化后,油门延迟降至0.1秒内,接近纯电体验。
但增程车结构复杂,故障点比纯电多。 选售后网络广的品牌,维修更方便。
市场分化加速优胜劣汰。 头部品牌份额提升,小品牌生存难。 消费者选车时,品牌稳定性成关键因素。
政策执行力度不一。 有的地方补贴发放慢,影响购车热情。 提前咨询当地细则,避免误会。
消费者可参与预售活动。 明年上半年,多款增程车开启预售,订金可退,锁定期优惠。
但过度降价可能牺牲品质。 有的车企为抢市场用低成本电池,续航虚标。 查第三方测试报告避坑。
技术迭代如增程器轻量化,让车身减重50kg,能耗降5%。 这些改进叠加,提升性价比。
市场透明度增加。 车企公布电池供应商、电控技术来源,让消费者追溯质量。
消费者决策周期缩短。 因产品成熟,比较参数后即可下单,不用像以前担心快速迭代。
但试驾必不可少。 增程车发动机启动时的噪音和振动,因人敏感度不同,实际体验定成败。
区域气候影响选择。 南方用户可能偏好纯电,北方适合增程。 因地制宜选车。
车企服务竞赛白热化。 如免费上门取送车保养,增加用户粘性。 这类服务成购车加分项。
数据安全受重视。 增程车智能系统涉及隐私,选有加密技术的品牌。
但技术同质化出现。 多数增程车参数相近,差异化在细节,如座椅舒适度或语音助手灵敏度。
消费者可借助专业媒体评测。 如冬季续航测试、亏电性能对比,提供客观参考。
市场节奏加快。 新车发布频率高,消费者需紧盯动态,避免错过优惠。
但理性消费优先。 不因促销冲动下单,根据需求选车,2026年上半年机会多,但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