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

最近,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参加了罗永浩的一个访谈节目,这次长达三个小时的对话,让很多人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在造车新势力中相对低调的掌门人。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前一阵子理想汽车的李想也来过,聊了四个多小时,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都剖析了一遍,讲得非常透彻。

相比之下,何小鹏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谨慎,面对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他会很巧妙地绕开,这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过瘾,感觉他这个人的形象有点模糊。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不过,随着访谈的深入,特别是聊到他擅长的技术领域,比如飞行汽车、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时,他整个人就放松下来了,话也多了起来,很多真实的想法和经历也就慢慢浮现了。

这场对话,就像是为我们普通人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看一个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在投身到造车这个极其复杂和烧钱的行业里十一年后,到底学到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首先,我们能看到的是他对金钱和成功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何小鹏在创办小鹏汽车之前,就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

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年轻时就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琢磨着怎么才能实现财富自由。

他想过几条路,买彩票、买房子,或者去一家好公司拿股票期权。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这些想法都很接地气,彩票太靠运气,房子当年也买不起,期权拿到了,结果公司股价表现不好,也成了空头支票。

最后他明白,最靠谱的路还是自己创业。

他参与创办的UC浏览器,在十年前被阿里巴巴用一个天价收购了,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钱多到可能自己都数不清。

但一个新问题也随之而来:钱太多了,该怎么花?

他坦言,那段时间自己做了很多不懂行的投资,结果大部分都亏了。

这件事让他学到了一个非常朴素但重要的道理: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里轻易投钱。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教训,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让他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和使用财富,这为他后来创办小鹏汽车这种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企业,打下了重要的认知基础。

其次,是他从互联网行业跨界到汽车制造业后,所经历的痛苦磨合与深刻反思。

何小鹏是中国第一批特斯拉车主,电动车带来的全新驾驶体验让他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造车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种想法在当时很多互联网人中都存在,他们觉得汽车不就是电池、电机、沙发再加一个大屏幕嘛。

正是带着这种有点“天真”的想法,他才敢一头扎进这个行业。

2017年,他正式全身心投入小鹏汽车。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他后来形容造车就像“在血海里游泳”,实在是太苦了。

互联网产品开发,讲究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今天发现一个问题,明天就能通过软件更新解决。

但汽车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品,涉及到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和漫长的供应链,从设计一款车到最终量产交付,往往需要四五年时间,投入几十亿资金。

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022年小鹏G9上市时的混乱,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那款车本身产品力不错,但因为车型配置过于复杂,价格策略混乱,导致上市后口碑迅速下滑,公司不得不在两天内紧急调整方案。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这件事让何小鹏深刻认识到,造车必须尊重制造业的客观规律,创始人必须深入一线,了解每一个细节,不能简单地放权。

同时,公司内部的文化冲突也让他头疼不已。

他的团队里,既有来自传统汽车行业的员工,他们做事严谨、讲究流程;也有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员工,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效率。

这两拨人在一起工作,思维方式和工作节奏完全不同,如何让他们有效地协同合作,至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在个人风格上的转变和成长。

创业早期,何小 fichaopeng是一个相对内敛和谦虚的人。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他甚至提到,刚开始和合伙人一起出去谈业务时,因为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对外称自己是“副总裁”,这样万一有事,还能有个回旋的余地。

他最初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氛围轻松、平等的公司,大家互相称呼“同学”,他自己则是“大师兄”,尽量避免官僚化的称谓。

这种文化在互联网公司很常见。

但是,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依赖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行业,尤其是在生产车间,需要的是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指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何小鹏发现,单纯的“平等”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他必须为最终结果负责,这就要求他必须建立权威,确保决策能够被有效执行。

11年造车路,何小鹏亲述,血泪与荣耀-有驾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有趣的细节:他坦诚自己脾气其实很暴躁,公司总裁王凤英的脾气更火爆,他为了不让高管们发火的声音影响到外面的员工,甚至给自己的办公室装了双层玻璃。

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出他管理风格的变化,从一个理想化的“大师兄”,变成了一个必须直面压力、做出艰难决策、甚至不惜“发火”来推动工作的领导者。

这背后是他对管理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他明白了,管理不仅仅是营造好的氛围,更是要对结果负责,要懂得人性的复杂。

这次访谈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网络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关于何小鹏的讨论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甚至超过了之前新车发布会的热度。

这说明,公众对于一个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他的思考和挣扎,抱有浓厚的兴趣。

造车十一年,何小鹏从一个软件世界的成功者,一脚踏入了硬件制造的“地狱模式”,他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也因此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他学会了敬畏制造业,学会了如何管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也学会了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调整自己。

他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会迎来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最终可能只剩下五家主要玩家。

在这场谁都还没有拿到确定“船票”的竞赛中,何小鹏和他领导下的小鹏汽车,显然已经通过这十一年的磨砺,学到了足够多的生存法则,准备好了迎接未来的挑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