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

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我们身边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不仅续航里程越来越扎实,充电速度也快得让人惊喜。

同时,在新闻里也经常看到大片的光伏发电站和风力发电机,这些清洁能源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生活供电。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是什么样的技术在背后支撑着这些巨大的进步呢?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答案可能藏在一个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实际上已经悄悄改变我们生活的领域里——那就是“碳化硅分立器件”。

这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它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年产值接近二十亿元人民币的重要产业,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要理解碳化硅分立器件,我们得先从它更常见的前辈——“硅”器件说起。

几十年来,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电子产品,从电脑到手机,核心芯片都是用硅材料制造的。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硅,可以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它性能稳定,成本低廉,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电能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电压、大功率和高温的场景下,传统的硅材料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它就像一位勤勤恳恳的老员工,处理常规工作没问题,但面对越来越繁重和严苛的新任务时,就会出现效率下降、发热严重等问题,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会白白浪费掉不少。

这时候,碳化硅就作为一位“精英选手”登场了。

它是一种由碳和硅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与纯粹的硅相比,碳化硅的物理特性要强悍得多。

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理解:如果说硅材料的“体格”像个普通人,那么碳化硅的“体格”就像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

这位“运动员”有几个特别突出的优点。

首先是特别能抗压,它能承受比硅高得多的电压,不容易被击穿。

其次是特别耐高温,普通硅器件在一百多摄氏度时性能就会大幅下降,而碳化硅器件在两百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温度下依然能稳定工作。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最后是它的内部“阻力”特别小,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少,能量损耗极低。

这些优点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就拿我们最关心的电动汽车来说,电池里的直流电需要通过一个叫做“逆变器”的设备转换成交流电来驱动电机。

如果这个逆变器使用传统的硅器件,转换过程中大概会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能量变成热量浪费掉。

但如果换成碳化硅器件,这个损耗可以降低到百分之五以下。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对于一辆续航五百公里的车来说,就意味着能实实在在多跑二十多公里,大大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而且,由于碳化硅器件工作效率高、发热少,配套的散热系统就可以做得更小更简单,从而节省了宝贵的车内空间和重量,进一步提升了整车性能。

除了电动汽车,在光伏发电领域,碳化硅器件同样大显身手。

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是直流电,也需要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才能并入国家电网。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使用碳化硅逆变器,同样可以显著提升转换效率,让每一缕阳光都能发更多的电,这对于大型光伏电站来说,日积月累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在所有涉及电能高效转换的领域,比如工业变频器、医疗设备电源、甚至是家用电器的节能模块,碳化硅器件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是因为看到了如此巨大的潜力,我们国家近年来在碳化硅产业上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量,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数据,2024年全球碳化硅分立器件的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就达到了约19亿元,占据了全球市场近四成的份额。

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逼近1300万辆,这个庞大的市场为碳化硅器件提供了最直接、最广阔的应用舞台。

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不仅是应用大国,更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碳化硅产业链的上游是制造碳化硅“衬底”,这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一样,是技术难度最高、也是过去最容易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

而报告中提到,我国在6英寸衬底和外延技术上已经成熟。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制造芯片的衬底就像一张大圆饼,我们要在上面切割出很多个小方块(芯片)。

中国碳化硅:年产值20亿,新能源汽车的“芯”动力-有驾

饼越大,能切出的小方块就越多,而且边缘浪费的料也相对越少,单个芯片的成本就能降下来。

过去我们可能只能做4英寸的小饼,现在能稳定地生产6英寸的大饼了,这标志着我们在核心材料的制造上实现了自主可控,并且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为整个产业的普及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碳化硅产业的全球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国外的老牌半导体企业在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上仍有优势。

我们虽然在6英寸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国际上已经开始向着更大尺寸的8英寸进军。

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需要我们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创新。

但可以肯定的是,凭借着我们国家强大的内需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坚定的政策支持,中国的碳化硅产业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新材料,而是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能源变革和产业升级的强大“芯”动力,其带来的变化,将会在未来几年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