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增程式电动车(EREV)凭借其独特的动力架构,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增程车在续航里程上已实现明显超越,但在补能效率、使用场景适应性等方面,两者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实际使用场景、成本效益等维度,深入探讨这两种动力形式的优劣。
---
一、技术原理与续航表现:增程车的结构性优势
增程式电动车的核心在于“电驱为主,燃油为辅”的动力逻辑。以理想L9为例,其纯电续航可达215公里(CLTC标准),配合65L油箱,综合续航突破1300公里,远超同级燃油车(通常为600-800公里)。这种优势源于两点:
1. 能量利用效率差异:增程车的发动机仅用于发电,始终工作在最佳热效率区间(约35%-40%),而燃油车发动机需直接驱动车轮,市区工况效率常低于20%。
2. 能量回收机制:增程车可通过制动能量回收补充电量,燃油车则完全依赖燃油消耗。
但需注意,增程车的长续航依赖于“电量保持模式”。若长期不充电仅靠燃油发电,其实际油耗可能高于同级别燃油车(如问界M5馈电油耗约7.4L/100km,同级燃油SUV约6-7L)。
---
二、补能效率对比:燃油车的“绝对速度”与增程车的“场景灵活性”
#1. 燃油车的传统优势:5分钟满血复活
燃油车补能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源密度和基础设施成熟度。加注50L汽油仅需3-5分钟,加油站网络覆盖全国(截至2024年超12万座),尤其适合长途出行。例如从北京至上海,燃油车可全程无需规划补能点。
#2. 增程车的多维补能策略
增程车则提供更灵活的补能选择:
- 家用充电:夜间低谷电价下(约0.3元/kWh),百公里电费不足10元,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5;
- 快充桩:30%-80%充电需30分钟(如理想4C超充),适合商场等短停场景;
- 燃油应急:无充电条件时可直接加油,避免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
但增程车在极端场景下存在短板:
- 馈电高速巡航时,发动机需同时驱动和发电,油耗可能飙升(如某车型120km/h馈电油耗达9L/100km);
- 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下降可能导致实际纯电续航缩水30%以上。
---
三、使用场景适配性:城市与长途的分化选择
#1. 城市通勤:增程车的“电车体验”完胜
对于日均行驶50公里内的用户,增程车可完全作为纯电动车使用。以上海为例,若具备家用充电桩,每周充电2次即可满足需求,且享受新能源牌照政策(燃油车需竞拍,2025年沪牌均价超9万元)。
#2. 长途穿越:燃油车仍具可靠性优势
在西北、高原等充电设施稀疏区域,燃油车无需担忧补能规划。反观增程车,若路线中无快充站,依赖燃油发电时:
- 续航成本优势减弱(油耗与燃油车接近);
- 频繁启动增程器可能影响NVH表现。
---
四、成本效益分析:长期持有与短期支出的博弈
#1. 购车成本:增程车溢价约20%
同级别增程车比燃油车贵3-5万元(如比亚迪汉DM-i vs 燃油版),但免征购置税(节省约1.5万元)。
#2. 使用成本:年均节省5000元以上
按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
- 增程车(电油混合):电费800元+油费4000元=4800元;
- 燃油车:油费约1万元(按6L/100km,92#油价8.5元/L)。
#3. 残值率:燃油车暂居上风
目前二手车市场中,燃油车3年残值率约60%,增程车约50%(电池衰减担忧)。
---
五、未来趋势:基础设施升级下的动态平衡
随着超充技术(如华为600kW液冷超充)和换电模式推广,增程车的补能效率将持续提升。据预测,2026年全国快充桩数量将突破200万根,届时增程车在长途场景的劣势将进一步缩小。而燃油车则可能转向合成燃料(e-fuel)等低碳路线,维持其在特定领域的生命力。
---
结论:没有绝对优劣,只有场景适配
增程车与燃油车的补能之争,本质是“能源多元化”与“能源专一化”的路线选择。对于充电便利的城市用户,增程车能兼顾低成本与长续航;而频繁跨省出行或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用户,燃油车仍是稳妥之选。未来5年内,两种动力形式将长期共存,但增程技术的迭代速度,可能最终重塑这场竞赛的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