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725辆车说没就没!这消息砸过来,换谁都得懵一下。车主们早上出门还好好的,可能就去买个菜的功夫,回来发现车被拖走了,这找谁说理去?
事情就发生在贵州盘州,交警大队一天之内就查扣了七百多辆电动车和摩托车。这阵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无牌上路、没驾照、不戴头盔、随便改装,这些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小毛病,现在都成了被直接拖走的理由。云南砚山那边更狠,10月31号是最后期限,从11月1号开始,所有挂白底红字临时牌照的超标车,一旦上路,直接查扣,强制报废。用了超过十年的老车,同样待遇。
这股风不是凭空刮起来的。全国各地都在搞电动车整治,力度一天比一天大。说是为了交通安全,为了市容市貌,道理都懂。可对那些靠着一辆小三轮讨生活,或者就指望老头乐接送孙子上学的老人来说,这一刀切下来,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以前觉得方便省钱的代步工具,一夜之间就成了违规品,连门都出不了。
现在上路的基本要求有六条,听着都耳熟,但执行起来是动真格的了。牌照驾照得有,车子不能乱改,尤其是什么加装雨棚、加宽车座,查到就得现场拆。头盔是硬指标,不戴就罚款。最要命的是,像轻便电摩、电摩、三轮车这些,都算机动车了,得有对应的驾照。这对很多习惯了自由骑行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还有三类车,基本算是被判了死刑。一是非标电动车,过渡期一过,就成了废铁。二是报废车,年限到了,别想再开出来。三就是老头乐,这种违规的三轮、四轮电动车,很多地方已经明令禁止上路了。
这场整治风暴,表面看是规范交通秩序,背后其实是城市管理思路的一次大调整。过去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出行方式,现在被强行拉到了阳光下,要么合规,要么淘汰。对于管理者来说,路面清爽了,事故率可能也降了,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可对于那些生活被彻底改变的普通人呢?他们的出行成本、时间成本都得重新计算。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这一轮整治过后,路是清净了,但那些被优化掉的出行方式,又该由什么来填补呢?这可能才是接下来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