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丰田这波操作,属于是不装了,摊牌了。
最近丰田澳大利亚那边的头头,对着所有场子里的演员喊话,说你们不要把那个48V轻混叫做“混合动力”了,这不地道,这是在欺骗我们单纯的消费者。
我听完这话,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感觉就像是修仙小说里,开创了丹药流派的祖师爷,突然跳出来指着一群用“大力丸”冒充“筑基丹”的小门派说,你们这是在动摇修仙界的根基,你们这是在消费大家对灵丹妙药的信仰。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问题是,这桌子菜难道不是你先开始做的吗?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这个所谓的48V轻混,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讲真,这东西就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技术,它更像是一个压缩毛巾。宣传的时候给你看的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毛巾,拿到手用水一泡,哦,原来就这么一小片。它的核心作用,是在你的发动机旁边加了一个大号的充电宝和启动电机,让你在起步、停车的时候,姿态能优雅一点,油耗能“象征性”地往下掉那么一丢丢。
但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它离了汽油,就是一块废铁。它根本无法像丰田自家的THS那种真·混动一样,在没油的情况下,靠着电池电机让你坚挺地往前再挪个几百米找加油站。
所以48V的本质,是一个“补丁”,一个让燃油车在环保法规面前显得不那么尴尬的“遮羞布”。它不是任意门,它只是在你家门上装了个更好看的把手。
而丰田呢?丰田是卖“任意门”的祖师爷。它的混动,是实打实地能让发动机和电机在那里反复横跳,玩二人转,真正把油耗干下来的东西。这套东西,就是丰田的“金钟罩铁布衫”,是它行走江湖几十年的护体神功。
现在一群小年轻,拿着个“铁布衫”的贴纸,就敢说自己练成了金钟罩,你说祖师爷心态能不爆吗?他当然要跳出来说,你们这是在整花里胡哨的,你们这是在污染“混动”这个神圣的词汇。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营销话术反复蹂躏过的中年人,看到这里本来是想给丰田点个赞的。你看,多有担当,多有原则,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惜得罪同行。
但是,诶,反转来了。
丰田澳大利亚这边义正言辞,说我们的48V系统不叫混动,我们给它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V Active”。听听,多么的清新脱俗。
结果转头一看欧洲市场,好家伙,丰田自己卖的“Hilux Hybrid 48V”几个大字印得明明白白。同一个东西,换了个服务器,直接从“凡人武学”升级成了“修仙功法”。
这他妈的简直就是精神分裂!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你们地球人玩营销,心也太脏了。
这一刻,我悟了。丰田根本不是什么武林盟主,出来主持公道的。他就是一个开了几百年老字号饭馆的掌柜,看到隔壁新开的快餐店,用料理包做出来的菜,也敢叫“私房秘制”,于是心态爆了,冲出去掀桌子。
他不是气别人骗人,他是气别人用一种更低成本的方式,蹭上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私房菜”这个品牌玄学。
在澳大利亚,丰田的混动是信仰,是图腾,是市场霸主。所以他要维护这个信仰的纯洁性,要把“大力丸”和“筑基丹”严格区分开,因为他是卖“筑基丹”的,而且卖得很贵。
但在欧洲,那边高手如云,大家都在卷,他自己也得下场肉搏。这时候还讲究什么道统?还管什么纯洁性?能打赢就行。所以“Hybrid 48V”这个名字,真香。
所以你看,这世界哪有什么技术之争,本质上都是生意。所谓的“为消费者好”,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蛋糕你们不许碰”。
这才是当下汽车市场的真相——不是存量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没有什么体面可言,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最好的防守不是把自己的墙砌高,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48V比喻成压缩毛巾是不是有点侮辱压缩毛巾了,人家好歹是真的能变大。
所以,当丰田呼吁大家不要误导用户的时候,这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误导。它让你以为它在乎规则,但其实它只在乎输赢。
对于我们这些韭菜盒子来说,这重要吗?
不重要。
真的不重要。因为会买48V轻混的人,他可能根本不在乎那点油耗,他只是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一个“我也是混动车主”的标签。而会买丰田真·混动的人,他买的也不是技术,他买的是“丰田混动”这四个字带来的、近乎宗教般的安全感和品牌信仰。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丰田这一嗓子,喊给谁听的?谁也没听。大家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表演。
最终,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别信广告,别信宣传,更别信一个演员对另一个演员演技的“公正”评价。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这车怎么样,别问厂家,去问问深夜还在跑滴滴的老师傅,或者去看看小区里被老头乐剐蹭后,哪个车的维修单最便宜。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混动技术的真相不在发布会,在修车铺。
这就是成年人的车圈,朴实,且枯燥。就问你气不气?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