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不假。
只是,科技进步的好处,要是没法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分享,这“生产力”的价值,恐怕就要打个问号了。
最近,比亚迪在郑州搞了个声势浩大的活动,名称为王朝网全民智驾体验营。
又是智能驾驶演示,又是无人机展示,又是悬浮车身技术讲解,听着好像一下子就能从握方向盘的司机变身科幻电影主角。
可问题在于,这些高技术配置,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吗?
事情是这样:四月中旬,郑州国际赛车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比亚迪将一系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搬到现场,让体验者亲身感受自动泊车、高速紧急情况下的车辆稳定控制等功能。
根据厂商的宣传,比亚迪打造了一套名为“天神之眼”的技术集群,旨在将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到旗下所有车型,特别是王朝系列。
换句话说,未来驾驶比亚迪,有望体验到在各种道路环境下的智能驾驶服务。
这听起来很诱人,但不能忽略的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在于智能化水平。
比亚迪举办本次活动,无疑是想在智能化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但我忍不住要问,这些技术创新,普通消费者真能负担得起吗?
首先说说这个“天神之眼”。
名称颇具吸引力,整合了多传感器、强算力与大数据。
但这些技术最终会体现在售价上。
技术越先进,成本越高,而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由购买者承担。
本来只想选购一款经济适用的代步工具,结果被各类智能配置“武装”后,价格水涨船高,这还称得上是“全民”智驾吗?
恐怕只能算是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提供的智驾体验吧?
再来看看“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号称全球首款!
能自动起降、自动返航,还能跟随车辆拍摄。
听上去十分炫酷,但冷静下来思考,这玩意儿的实际用途有多大?
有多少驾驶者会在行车途中动用无人机?
即使有需求,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这样一个功能,额外支付数万元?
这或许更多是厂家用来彰显自身实力的手段,而不是真正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满足实际需求的功能。
还有“云辇-Z”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采用悬浮电机替代传统减震器,标榜响应速度快、能有效过滤路面震动。
听着相当舒适,但问题在于,在路况良好的区域,这种系统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这套系统的耐用性又如何呢?
更何况,一旦出现问题,后期的养护费用肯定不低。
事实上,此类现象并非个例。
当下不少汽车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智能化,竞相堆砌配置。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配置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这就像给自行车加装火箭引擎,看起来很唬人,但真能提升骑行效率吗?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辆智能汽车因自动驾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驾驶员遭遇交通事故。
另有一些智能汽车,因软件更新导致无法启动。
这些例子警示我们,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缺陷,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不能否定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但也不能盲目崇拜高技术,而忽视了使用者的真实需求。
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优化用户体验,而不是增加厂商的利润。
如果智能化的代价是高企的价格、繁琐的操作以及不稳定性能,那么这种智能化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进呢?
依我看,汽车公司应该更加关注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避免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功能。
应当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避免为了展示技术实力而盲目堆砌配置。
同时,还应重视技术的普及工作,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益处。
归根结底,真正的“全民智驾”,不是让极少数人享受尖端技术,而是让每一位驾驶者都能用得起、用得惯、用得放心的智能驾驶技术。
这既需要汽车公司的努力,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保持理性的思考。
否则,所谓的“全民智驾”,终将沦为少数人的专属游戏。
我们期待科技进步,更期待科技能真正造福大众,而不是成为少数群体炫耀财富的工具。
期盼着有一天,智能驾驶技术能真正普及开来,让每一位驾驶者都能体验到安全、方便、舒适的出行方式,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全民智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