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再次陷入舆论漩涡,这次的主角是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众多车主质疑其宣传功能与实际效果不符,要求退车维权。从高速爆燃事故到锁马力,再到碳纤维机盖争议,小米汽车一路走来可谓风波不断,流量越大反噬越凶。
碳纤维机盖:高价选装变“最贵”装饰品
据第一财经报道,多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或官方表达有误。首批交付的车辆实测发现,该机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与宣传中的“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等功能相差甚远,沦为“最贵”装饰品。
车主们表示,小米汽车在宣传中夸大了碳纤维机盖的功能,误导消费者,导致他们支付了高昂的费用却得不到应有的性能提升。更有车主委托律师维权,要求小米退车。
小米回应: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提供改配服务
面对车主的质疑,小米汽车方面回应称,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SU7 Ultra量产版已具备足够的综合性能,没有计划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该机盖主要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并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小米汽车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将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
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虚假宣传?律师解读
针对车主的质疑,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貌文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在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规格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就构成虚假宣传。本案中,小米SU7 Ultra的机盖结构、保留风道等实际情况与宣传存在很大出入,确实构成了虚假宣传。
流量反噬:小米汽车陷入信任危机
从高速爆燃事故到锁马力,再到碳纤维机盖争议,小米汽车一路走来可谓风波不断,流量越大反噬越凶。此次事件暴露了小米汽车在产品宣传与安全把控上的问题,为其造车之路敲响警钟。
行业整顿:新势力车企需回归技术本质
小米汽车近期的风波也暴露出不少新势力车企“重营销轻技术”的行业通病。随着工信部相关政策的落地,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运营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重蹈“锁马力”“宣传偏差”等争议。
小米汽车:如何重建信任?
智能电动车行业正面临用户主权觉醒的时代,小米汽车能否借此建立更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跨入高端市场。在汽车行业的马拉松赛道上,仅靠营销出圈远远不够,产品质量与诚信经营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总结: 小米汽车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流量是把双刃剑,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质量和用户信任。新势力车企需要回归技术本质,以诚信经营赢得用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