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身边的人举例吧。我有个老同事,开了10年日系车,本以为换车时他会选大众或别克之类的合资燃油车,结果买了辆国产新能源。我当时挺好奇:你为啥不选合资?他说:合资也挺贵,新能源补贴后更合算,而且用起来挺方便,日常通勤绰绰有余。
这话让我想起供应链对比。还记得研发部门老王的比喻,他说做车就像组拼乐高积木,合资车的标准配件齐全,但价格高,不容易改。而国产新能源厂商敢于开发自家积木,技术上可能初期没那么稳,但灵活度和成本控制强,这就决定了最终售价能低不少。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觉得国产新能源能行吗?毕竟电池寿命、换电便利度、充电桩普及率都还是不确定因素(我这里的数字是根据几个生活圈的采样,样本不多),不过最近几个月去朋友那儿真的开体验过,那感觉比我想象的要顺劲很多,续航疲软的话题似乎也没那么严重。
不过说到这里,我得承认前面说合资燃油贵一点有点大概,毕竟一些大众、别克的二手车折扣到位,算下来比买全新的部分国产新能源车划算。谁会一上来就买新,许多人还是看保值率的。但保值率这东西,也没那么简单,我根据朋友圈里5台日系车换掉后价格回落情况,大体估算合资燃油一年贬值在15%—20%区间,国产新能源的首年可能更快10%左右,差个5%感觉不太明显,但长期持有就难说了。
对比完价格和保值,我们再对比日常用车感受。家住三线城市的李阿姨说:以前开日系车,油耗低是优势,修车大把时间,现在开新能源有时候充电麻烦,换电桩还在建,倒是省了不少油钱。这就是我说的生活里的供应链博弈,前端研发材料涨价,后端渠道配套跟不上,消费者体验就有落差。
顺便忆起一次维修店的对话,修车师傅调侃我:新能源车现在问题不是技术,就是小毛病没那么普遍,但一旦出现,配件和专业维修人员还不够。这倒是让人对国产新能源车心里打个小问号,毕竟国产车主有时候还真的得靠自己盯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身边开日系车换车后的数据挺有趣:大概6成人换了国产新能源,3成人转向BBA,只有另1成没选国产燃油,这个比例让我觉得自己之前的观察没跑偏。
这里来个猜测(确实没细想过),是不是国产燃油车没爆款或者信任感还不够?相比之下,新能源火爆,品牌调性、营销力量和政策加成都比合资燃油更吸引人?而且,新能源市场补贴、牌照便利等也给国产车倾斜了不少机会。
说到牌照,朋友小张吐槽:你知道吗?我们这边新能源不限牌照摇号,买个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脸都不红,这一点大大省事。这无形中拉近了国产新能源车和消费者的距离。
有点夸张的是,也有少数特别讲究通勤舒适感的人,特别是年纪大点的,还是坚守日系燃油车,觉得新能源的低温续航不靠谱,充电时间太长,换一辆新电池又心疼。
这让我想到,渠道和用户心理之间的博弈,曾经我写过一个小专题,提到用户对不同品牌的情感依赖,这东西脱离不了买车背后安全感和面子的需求。
我又绕远了,不过聊到这些,实际上身边朋友的选择反映了两条路:一条是经济实用型的国产新能源,主要面向年轻和家庭刚需;另一条是财力允许时更倾向的BBA,讲究品牌和体验。这是趋势还是偶然?我想你怎么看?
说到这,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居然很少有人换纯粹的国产燃油车,这让我有点怀疑,是技术不够成熟还是市场推广不够?因为很多国产燃油车品质确实在进步,但市场反馈没跟上。
买车这活儿,除了硬指标外,心里那根弦也很难打破。你那边的朋友有类似情况吗?新能源汽车大火背后,是不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变化和市场变化在牵引?
对了,还有个细节,刚刚翻相册发现,我这个开日系车的哥们儿他家确实换的国产新能源品牌是「XYZ」,销量还没做到TOP5,但路上能见度越来越高。我对这点也挺好奇,厂家渠道是怎么推的?有啥秘密武器没?
这些都先放下,等哪天有机会聊聊咱们周边新能源供应链的真实故事。你有没有想过,新能源汽车大浪潮以后,国产燃油车会不会持续凋零,甚至消失在主流市场?我觉得挺值得琢磨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