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赛力斯宛如一匹黑马,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近年来,赛力斯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营收更是飙升至1451.76亿元,净利润达59.46亿元,成功跻身全球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行列。这家长期游离在主流视野之外的重庆车企,通过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到智能电动车新贵的华丽转身。当"HUAWEI问界"的标识闪耀在各大商超展厅时,业界终于意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生态重构。这场变革的核心密码,就藏在赛力斯与华为共同书写的商业传奇之中。
打造核心技术建立企业思维
四大研发获取持续爆品机制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要建立一个企业的核心思维,就需要打造核心技术,这是需要通过技术规划得到的。根据技术规划进入到产品规划,根据产品规划进入到产品开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企业积累了什么样的技术,在做未来规划产品的时,就要基于现有的核心技术。
而持续的研发投入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石。赛力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大在研发方面的资源投入。从资金投入来看,2024年赛力斯的研发投入达到了惊人的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在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和优秀研发团队的努力下,赛力斯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关键技术成果,这些成果为其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例如: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DE-i是赛力斯的一项核心技术成果。该平台由增程专用1.5T四缸增程器、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大容量功率型电池PACK、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发电机控制器GCU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多个关键部件协同构成,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增程式技术的佼佼者。在智能增程控制系统的管理下,DE-i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实现了自主协同、全局最优,还能通过OTA不断升级迭代,其整体效率、NVH、安全性表现十分出色。
“爆品瘾力”论首提者江新安教授说过,真正让企业获得持续性,产生爆品的机制和能力,主要要依靠四大研发。包括:产品研发、技术研发、创意开发、就是平台开发。技术开发解决核心技术,产品开发解决产品,需求解决创意,平台解决通用,企业通过这四个开发过程,可以真正意义上解决所有的难点。
持续的研发投入为赛力斯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能够不断探索和突破,为其商业成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研发投入策略,赛力斯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认可。
借势华为联动突破认知壁垒
抓住用户猎奇心理直戳痒点
在新能源浪潮中,传统车企普遍陷入“品牌认知陷阱”。消费者对“油改电”车型的天然抵触,叠加新势力品牌的科技光环,导致转型车企难以突破用户心智。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中,80%以上月销量不足2000台,赛力斯早期推出的SF5车型(2020年)首年销量仅732台,正是这一困境的缩影。
联动营销主要是利用两个IP品牌的知名度来引流,以提升品牌热度,从而达到进一步拓展品牌知名度并提高销量。借助IP跨界合作,推出系列联名,这不仅可以实现实质性的产品,还可以曝光IP的价值。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推出“AITO问界”品牌。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通过认知嫁接将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高端品牌势能直接注入汽车产品。
抓住用户的猎奇心理,直戳年轻消费者的“痒”点。用户调研显示,72%的问界车主因“华为参与造车”而选择购买。以符号重构从“赛力斯SF5”到“HUAWEI问界M5”,品牌名称的演变完成了从地域性车企到全球化科技品牌的蜕变。
在产品研发阶段,华为凭借其在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深度参与到赛力斯车型的定义和设计中。例如,在问界系列车型的研发过程中,华为对车辆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部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优化,使其具备了领先的智能化水平。
2021年问界M5发布后,"HUAWEIInside"的标识带来品牌势能的核裂变。华为消费者业务积累的2.5亿高端用户认知,通过"华为智选"渠道直接转化为品牌信任背书。加上华为线下体验店的场景革命打破了传统4S店模式。问界系列实现了日均3000+的到店体验量。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沉浸式营销,让品牌溢价提升35%。
精准的市场定位助力爆火
渠道革命重构人货场逻辑
赛力斯在市场定位方面极具前瞻性,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体。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赛力斯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基本的出行功能,还更加注重车辆的智能化、舒适性和品质感。
爆品时代的产品模式,归纳下来就四个字叫“情趣用品”,这个词其实来自于互联网时代,都在讲的四个关键词,有情、有趣、有用、有品,如何让你的产品更加的脱颖而出。针对这一市场需求,赛力斯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精准定位中高端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追求。
洞察社会市场,通过品位来梳理一类人,充分把握品牌的调性和用户画像,如何让产品更加的有温度,温度的背后可以从该产品的名字,产品的包装,产品的服务,产品的内容,产品的功能性设计去思考。
华为旗舰店的"智慧出行"专区,将汽车销售融入3C生态。通过华为账号体系的打通,实现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用户画像显示,问界车主中83%使用华为手机,形成强绑定的生态粘性。这种跨终端运营模式,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提升300%。
在销售渠道上,赛力斯与华为实现了资源共享。问界系列车型不仅在赛力斯自身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还借助华为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进行展示和销售。华为门店拥有大量的客流量和高端的品牌形象,为问界车型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这种合作模式使得赛力斯能够快速触达潜在客户,提高市场渗透率,实现了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和互补。
多元化产品矩阵全面覆盖
路标规划细分打造其优势
产品管理其实最终要实现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顾客满意,一个是竞争优势。赛力斯通过精心构建丰富且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成功实现了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精准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目前,问界品牌旗下拥有M5、M7、M9等多款车型,每一款车型都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凭借独特的产品特性和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问界M5作为一款中型SUV,定位为都市年轻人的座驾,主打年轻化的设计和出色的操控性能。它以其时尚动感的外观设计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问界M7定位于中大型SUV,主打中产用户的家庭出游市场,致力于为家庭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解决方案。问界M9则是一款定位为50万元档的大型豪华SUV,以其媲美百万级豪车的性能配置,成为了豪华车市场的新宠。
除了备受瞩目的问界系列车型,赛力斯还推出了蓝电品牌,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覆盖面。蓝电品牌主打高性价比,旗下的蓝电E5定位为中型插电式混动SUV,以亲民的价格和实用的配置,满足了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需求。其具备较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和较低的油耗,在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中都能为用户节省成本。
选择行业而不是锚定产品,在一个行业里面同样也需要进行市场竞争。在公司做市场细分,决定了你有多少个产品线。在产品线做市场细分,决定你有多少个产品。在产品里面做多少个市场细分,决定你有多少个版本。垂直细分是做产品路标规划的前提。
因此,赛力斯还在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细分市场,计划推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如轿车、MPV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丰富的产品矩阵使得赛力斯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基于多变奖赏助力用户上瘾
全渠道营销提高产品曝光度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产生了强大的品牌协同效应。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品牌忠诚度。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借助华为的品牌背书和销售渠道,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用户上瘾的本质其实是:通过激励获得持续的满足感。关键词就是三个词,一个是激励,一个是持续,一个是满足感。江新安教授提出了一个瘾力模型,它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有情的触发,有意的行动,多变的奖赏和多多的投入。而要鼓励用户多多投入的方式就是基于多变奖赏,其中包含精神奖赏。
在互联网时代,口碑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赛力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通过鼓励车主自发分享智驾体验,形成了独特的“野生销售”模式。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大量问界车主分享自己的智驾体验,展示车辆的高科技配置和出色性能。这些真实的用户分享,不仅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也让潜在消费者更容易产生信任和购买欲望。
此外,赛力斯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通过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宣传视频和用户故事,赛力斯吸引了大量潜在客户的关注。同时,赛力斯积极与汽车领域的知名博主、网红合作,邀请他们试驾体验问界车型,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试驾感受和评价,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除了线上营销,赛力斯也十分注重线下渠道的建设和拓展。赛力斯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车展、行业会议,展示最新车型和技术成果,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赛力斯还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线下体验店和销售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了亲身体验问界车型的机会。
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营销,赛力斯不仅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曝光度,还增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以便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为产品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有力依据。
四界战略瓦解企业独家优势
技术寄生或致其沦为代工厂
华为对赛力斯的赋能是降维打击式的。从鸿蒙座舱到ADS2.0智驾系统,从华为门店渠道到“华为问界”联名标识,技术与品牌的双重加持让问界M5/M7/M9迅速撕开高端市场缺口。但这种成功本质上是华为技术生态的外溢效应。
从赛力斯本身来说,智能驾驶、三电系统完全依赖华为供应,自研投入仅占营收4.8%。这种“技术寄生”模式导致赛力斯在华为合作体系中,逐渐沦为代工厂角色,品牌溢价被华为虹吸。2025年1月问界销量同比下滑45%,部分用户购车时甚至误认为问界是华为子品牌,暴露了赛力斯品牌独立性的缺失。
加上从独宠到分流的致命转折,华为的“四界战略”(问界、智界、享界、尊界)正在瓦解赛力斯的独家优势。2025年2月奇瑞智界R7销量达8748辆,远超问界新M7的5204辆,华为资源分流效应显著。更严峻的是,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定位100万+超豪华市场,直接冲击问界M9的高端地位。这种“华为系内卷”让赛力斯陷入两难:若继续依赖华为,市场份额将被兄弟品牌蚕食;若尝试去华为化,现有技术优势将瞬间崩塌。
2024年赛力斯看似风光无限,但财报数据暗藏杀机。根据数据表明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主要用于收购华为子公司股权、建设超级工厂等重资产投入。更危险的是,问界M9单一车型贡献41%销量,而2025年1-3月M9销量环比连续下滑。在智能驾驶赛道,赛力斯的短板也正在暴露。赛力斯缺乏算法迭代能力,无法像特斯拉、小鹏那样通过数据闭环持续进化。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技术开放策略正在重塑行业格局。2025年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已向深蓝、极狐等品牌开放,赛力斯的技术独占性荡然无存。此时赛力斯的自主研发进展显得尤为关键:魔方平台虽兼容多动力形式,但市场认可度仍需验证;增程5.0系统热效率45%虽领先,但纯电领域仍无核心突破。
结语:
塞力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华为生态红利的阶段性变现。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遭受三重暴击:技术依附性削弱长期竞争力、华为生态扩张稀释市场份额、财务激进埋下流动性隐患。若不能在2025-2027年窗口期实现技术脱钩与品牌独立,赛力斯可能成为华为智能汽车生态的一个“功能性配件”。
赛力斯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典型缩影——在享受生态红利的同时,必须直面技术主权丧失的风险。其破局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产品定位上,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在创新方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和突破关键技术,通过自研与合作构建弹性技术架构,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企业发展。在合作方面,要积极同华为争取技术定制权与利润分配主导权。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恒爆于市场。
全部评论 (0)